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如果可以,请帮助这些孩子
来源: | 作者:luguhugongyi | 发布时间: 2016-06-27 | 2758 次浏览 | 分享到:
    6月25日,天上下着雨,一路泥泞,湖南若曼莎服装公司的工作人员和泸沽湖公益中心义工一行12人,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把爱心送到宁蒗县翠依乡曲依小 学,给学校仅有的20位学生每人捐赠了一套运动服。大家还给孩子们带去了文具、跳绳、羽毛球等文体用品。若曼莎公司的员工之前通过泸沽湖公益中心了解到宁 蒗翠依乡曲依小学比较贫困,便组织了此次活动作为前期考察。到达曲依小学后,大家发现学校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糟糕,感到很痛心。对此,若曼莎公司负责人 表示,他们希望在泸沽湖公益中心的协助下,能联合当地教育局,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通过投入资金、引入师资力量等来帮扶曲依小学改善教学条件,帮孩子们走出大山、放飞梦想。

******************************************************************
(以下内容为同行记者在《走进丽江》公众号的发文)

        6月25日,小编受邀与若曼莎团队同行,到宁蒗的一个小山村——曲衣村,给村小学的小朋友们带去礼物。这次曲衣之行是若曼莎团队爱心助学路上的一站,经过这次考察,若曼莎团队将决定如何帮助这里的孩子。


    驱车4小时之后,在金沙江边与宁蒗县泸沽湖公益中心杨晓松三人会合,搭乘了1个小时的渡轮。




        码头靠岸后,请了两匹马驼上带给小朋友们的礼物。备好路上的饮水,我们开始攀登眼前相对海拔超过1200米的雄伟大山。盘曲的山路越走越陡峭,除了头顶的炎炎烈日还得随时提防摔倒和落石。


        周遭从荒山野岭变成一块接着一块的玉米地,山顶的凉风徐徐吹来,耳边密密麻麻回荡着锄草声。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攀登,终于看到了村里的第一户人家。


        村里的房子很低矮,全是木楞房。村里见得最多的是石块儿、核桃树、仙人掌。


        还没上学的小朋友,正帮爷爷在房前的玉米地里锄草。


        在村口与学校老师接洽之后,为了让小朋友们早点下课,一行人又扛上礼物直奔学校而去。


        这座老旧的两层木房子就是曲衣村小的学校。虽然看起来破旧不堪,但这已经是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进到教室里,小朋友们整齐的坐在座位上期待着我们到访。


        他们清澈的眼神、略带害羞的笑脸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略感鼻酸。


        王老师是曲衣村小唯一的老师。她因教书嫁到了曲衣村,也在教学岗位上坚守了十多年,她教过的同学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收入微薄、工作繁重,但为了孩子们有书读,她毅然默默地坚持着。


        时间已经不早,一行快速把带来的礼物分发给小朋友们。对很多小朋友来说,一年到头只会添置一两次新衣服。有的小朋友很害羞,不好意思当着我们的面把衣服换上。除了统一的校服,若曼莎团队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书包、作业本、铅笔、水彩笔等礼物。


        小朋友们换上校服,与大哥哥、大姐姐们合影之后开开心心放学回家了。



        小朋友们放学后,我们来到王老师家里。王老师家里早就煮好了鸡肉和腊肉款待我们。腊肉是家里最主要的肉食,一年只杀一头猪,腊肉吃一顿少一顿。不仅王老师家,村里140多户,家家如此。村里缺水,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和玉米,不到雨季就连家里吃的蔬菜都种不了,而最近的集市也要翻4个小时的山才能到达,招待我们的大米就是从那里用马驼回来的。村民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卖田里收获的玉米、麦子和家养的鸡、猪、羊。


        从王老师那里了解到,曲衣村小是下岩科、肯地石、格中、曲衣大村、曲衣普米村五个自然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建校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学生人数从她刚入职时的80多减少到20左右,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转到了宜底完小,几个小时的山路对小孩来说太危险,所以一、二年级仍旧在村小就读。虽然代课老师收入十分微薄,但她一走,一、二年级的小孩们将没有老师,所以,十多年来她一个人坚持着。

    吃过晚饭,一行人道别了王老师。在村口合影留恋之后,又踏上了下山的路。


    下山后,若曼莎团队开始讨论曲衣完小的资助事宜。曲衣村至今不通公路,物资运送极为困难,若曼莎团队提出多种资助方案均难以实施,若曼莎团队将与宁蒗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接商议,以期资助方案有效、可行。


    非常希望曲衣村小资助计划能尽快落地,同时也希望曲衣村等五个村的交通、贫困问题能早日得以解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