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心系生态保护,关注精神扶贫——走进泸沽湖公益中心
来源: |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暑期实践调研团队 | 发布时间: 2016-10-11 | 25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这次实践之初,经过我们组内的人员商定,我们的想法就是去做一项与公益相关的活动。经过我们前期的资料收集,了解到在泸沽湖附近的宁蒗县永宁乡,面临着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于是我联系到当地的公益组织的方敏女士,即“泸沽湖公益中心”。合作开展了此次公益活动。


    在2016720日,我们经过了七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了永宁乡。到达的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左右,送我们去的师傅特地跟我们说,夜晚千万不要出门,因为当地的少数民族比较喜欢喝酒,在晚上很容易发生打架这样的事情。乡里的晚上是没有路灯的,但当我们从面包车下来,在当地的永宁大道上,我们几乎都能闻到一股垃圾腐烂的气味,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起风的时候,有时候还能看到白色的垃圾袋在天上飞舞。在当天我们一行人通过公益组织的安排,住进当地的居民杨女士的家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和公益中心的负责人,永宁中学的校长杨晓松先生以及永宁助学的紫薇姐和小米姐见面,杨校长先是简单和我们说明了一下当地的情况,首先生活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比较落后,其次在整个永宁乡每天只有一辆垃圾车来运送垃圾到处理厂,那其他的垃圾怎么办。我们在当地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随处扔置的垃圾。杨校长随后带着我们去永宁乡唯一的一个集市,在路上根据我的观察,在整个永宁大道上到集市,包括集市里面,我们没有见到过一个垃圾桶,只有在集市里面有一个简单的垃圾堆放处,每天唯一的一辆垃圾车就从那里运送垃圾。 


    随后杨校长开车带着我们去往当地的垃圾厂,我之前没有见过这种场景,漫山遍野的垃圾,就在一个山沟里堆放着。两边的是隔离带,而对面却是当地人的信仰崇拜女神山,我们站在那里看着女神山,我心里只感到特别难受。


   在我们对垃圾站的拍摄结束之后,杨校长又带着我们前往泸沽湖的污水处理站,处理站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工作流程。让我们感到开心的是,污水处理的方式非常先进,通过三道过滤系统,将泸沽湖的污水循环利用,我们在泸沽湖也能观察到,水质非常的好,但在这里我感觉到疑问,短短二十分钟的路途不到,一方面垃圾处理非常落后,另一方面却非常先进。诚然。泸沽湖是旅游景点,是拉动经济重要的一环,但是我认为在当地生活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健康也一样的重要。


   22日我们一行人前往永宁中学。参观了学校的环境,同时帮助学校把集来的爱心物资送往各个希望小学,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和公益组织的小米姐和紫薇姐得到更多的相互了解,小米姐是当地摩梭族人,在很早以前得到泸沽湖公益中心的帮助上完了大学,所以选择当义工,回馈组织和当地。紫薇姐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大学生,之前在外资公司工作。她告诉我们其实做公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帮助到别人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我在内心里真的感到钦佩,她们不计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真的让人感到感动。希望像他们一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她们的行为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23日我们根据公益组织的安排分成了两组,协助她们对贫困家庭进行家访。家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到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定资助的力度。我调制了一下分工,白翌飞和高朗卓跟我一组,白翌飞负责录音,高朗卓负责照片的拍摄,而我主要是做家访的内容调查,我们在紫薇姐的带领下前往当地的瓦村进行了家访,在当天我们去了三户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都是中考考到了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因为贫困,通过学校联系的公益中心,其中一户人家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家有七八个孩子,在我们家访的时候,七八个孩子在我旁边,睁着好奇又友好的眼睛看着我们,那一瞬间我真的感到特别心酸,当我从包里拿出之前给他们准备好的糖果,他们可爱的表情我到现在还难忘。然而回去的路上,紫薇姐却责备我,因为我给他们的糖果在当地乡是没法买到的,小孩子可能会惦记这些糖果的味道。


   24日和25日我们帮助公益中心整理材料。以及对公益中心的负责人杨校长,紫薇姐,小米姐进行采访记录的工作,在这次活动里,我们实实在在认识到公益的不易,我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差异,美好的心灵。我们真心的希望永宁这边远离世间喧嚣的净土能远离生活的污染,远离贫困的困扰。永远的美丽下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