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传统医药之原始针刺疗法
来源:摘自《摩梭人生态文化研究》杨红 | 作者:泸沽湖公益 | 发布时间: 2015-03-16 | 1636 次浏览 | 分享到:

    针刺疗法,摩梭人称“杂纳”,是摩梭民间古老的传统疗法。其鲜明的特色是大量采用动物犬牙制作的“骨针”。摩梭人的针刺疗法不仅用来治疗人体的多种疾病,也常用于治疗牲畜的疾病。在近年考察中发现,摩梭人至今还使用着砭针、骨针、瓷针、铁针,通过对胸、肩、背、臀等部位的针刺来医治人畜疾病。此外,还使用一种极其原始的有生命的自然“针”----“蚂蟥针”,进行原始的“针刺”:用其吸尽疮疡部位的有毒之血。《蜀中广记》中称摩梭人的针刺疗法为“刺肉取血”。


    上古的时候,先民们用砭石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当砭石在有意无意刺激局部而对某些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时,便开始有了砭针的使用,针刺疗法也就应运而生。随着瓷器、铁器的使用,又应用了瓷针、铁针等。通过狩猎而获得的锋利的野兽犬牙和刺猬身上的刺,成了摩梭人重要的针刺工具----“骨针”。除了用野猪、虎、豹等野兽的犬牙外,用得较多且较重要的是獐的犬牙。方法是将獐犬牙髓腔间隙钻大,内装麝香,根部密封,尖部钻一丝细孔,当遭毒蛇咬伤或遇疮痒脓肿时,用装有麝香的獐牙尖在伤处周围划一道较深的痕,麝香随孔进入痕沟。摩梭人认为这样能防止毒素的扩散。然后在受伤处或毒疮的中心进行穿刺,配合牛角火罐,拔出“毒物”,如此进行治疗。


    根据针刺部位的不同和需要,摩梭人还能制作不同形状的针具,有三角形的,常用的有砭针、瓷针等。用法是将三角针按所需刺入深度固定于竹管一端的缝间,通常露出的针尖为0.5cm~1.5cm,使用时将三角针尖至于相应的部位上,以指猛弹即可达到针刺目的。另一种是直针,其粗细不同,长短不一,最粗的约0.5cm,细者如缝衣针,最长约25cm,短者数厘米,长形,常用的有骨针、刺猬刺和铁针,主要用于腰、背、臂、臀部痛,乳腺脓肿、淋巴结脓肿等较深部位的穿刺。此外,还有种一头尖、另一头宽扁而有锋刃的两用穿刺割切器和椭圆形的割切器,以及弯形的野兽犬牙针等。


    摩梭人针刺主要用于治疗全身体表部位的局部疼痛、关节炎、扭伤、蛇咬伤、毒疮痈、淋巴结脓肿、乳腺脓肿等多种疾患。特点:针刺要力求见血,常配合牛角火罐选穴,通常在局部明显的疼痛处,相当于汉医中的“阿是穴”。


    摩梭人认为针刺的部位与时辰有关。为此有“拉良”之说:意为在猛虎眼睛上穿刺而使虎有强烈的反应,来形象地表达穿刺禁忌的危险性,告诫人们不要在禁忌时辰进行针刺。在用长针穿刺脓肿时,过去常用直接穿刺,后来改变为术前对器具用盐水洗或烧红之后才进行穿刺,这是摩梭人对针刺疗法认识上的进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