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金作
来源:《走婚的人们》 | 作者:宋兆麟 著 | 发布时间: 2016-01-08 | 2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作指冶金技术,包括铁、铜、银、金等加工工艺。

    
在泸沽湖地区是产铜的。据文献记载,在四川会理、雷波、冕宁、西昌、盐源等地都有铜矿分布。直到清代中叶还在开采。其工艺包括探矿、采矿、冶炼、烧坯等过程。《冕宁县志》:“善于辨识矿山之人,呼为厂客;善能分汁之人呼为炉客(炉头)。分汁者将所获之矿砌入火塘,先用柴火煅过,次用大炉炭火架扇风箱,陆续添熔,又用人夫四名作两班执掌箱棍轮替风扇,名曰扯火。昼夜煎炼,或铜或铅即时成变者,名曰水汁。”从中看出冶铜的过程。但是,目前摩梭人已不会炼铜,有趣的是,在盐源左所草海即泸沽湖边上曾出土铜锭,其上刻有秦大篆铭文,说明远在秦汉时期,泸沽湖地区已经有人会炼铜了,铸成铜锭,当然是输向内地的,不然怎么会有古汉字铭文呢?

    
在摩梭人的社会生活中,还大量使用铜器,如铜锅、铜水勺、铜盘、铜灯、铜水壶,这些用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外地输入的,如大理、丽江、木里均有铜器作坊,经常向泸沽湖地区推销;二是皮匠街外族工匠加工的,为摩梭人提供产品。上述外族工匠主要是丽江纳西族和剑川白族。

    
关于冶铁历史也相当古老。

    
在左所调查得知,盐源所用的煮盐铁锅,是专门由摩梭人铸造的,世代担任司炉。由于当地流行母系制,司炉也由舅传甥,而不是父传子。我们在整理上述资料时,曾请盐源县文化馆馆长喇成志绘制了铸盐锅的示意图,他给我们讲了盐锅铸造工艺:

    
准备木炭,摩梭人的烧火原料,主要是松木,由男子砍伐,妇女多砍伐松枝、松毛,在个别缺柴的地方也有烧牛粪的习惯。

    
当地也烧木炭,主要是炼盐锅和供土司使用,也有少许皮匠街等地,用以换盐巴、茶叶。

    
烧炭多在山上,就地砍伐青柞树,挖一个炭窑,多长方形,山边为拱状顶。一头留门。把青柞木堆在窑内,长短不一,一般是下边放长柴,中间次之,上层放短柴。每窑可烧500斤炭,多者达1千斤以上。先烧一天一夜,然后把窑门封死,再烧两、三天即可开窑取炭。

    
熔铁,熔炉为方形,烟囱较高,使用独木风箱鼓风。

    
浇铸,事先必须铸范,包括内外范,待铁水出来后,从浇口注入。最后铸成铁锅。运到盐井后,以其煮盐。

    
1980年作者从作所回西昌时,曾在盐井停留半天参观,煮盐工具已不多了,仅在盐神庙内见一古老的煮盐锅,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搬到公共汽车上,这是盐厂送给我们的。后来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文物加以收藏。第二年,我们又穿越金沙江,到俄亚地区调查,发现当地摩梭人也会炼铁,还供有铁神,该神实际是一个三股木叉,象征铁神偶像。由此看来,摩梭人的确是一个善于炼铁的民族。不过,他们冶铁的技术正面临消失,一般村落只有一些简单的铁匠炉。例如在多奢村有三个铁匠,其中两个为汉人,一个为摩梭人。所用工具有铁锤、铁钳、风箱。风箱以独木挖成,长1.2米,直径30厘米。

    
铁匠一般能利用旧铁打成砍刀、弯镰、锄头、火钳、短刀、三脚架、铁斧、铁锤、铁凿、铁锛等等。个别铁匠能铸犁铧、犁壁,其技术是这样的:

    
首先是熔铁。当地的熔铁设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熔铁炉,呈圆筒状,底径大于口径,口径40厘米,底径60厘米,高50厘米。上部为炉口,铁料和木炭都从此装入。一侧上壁有一嘴,相当于通风管,风箱即安在这个嘴上。炉壁另一侧下边有一口,即铁水出口。第二件是炉架,井字型,是抬熔炉用的抬架。第三件是风箱,以独木挖制。

    
其次是装料。熔铁前,先往炉底放五、六斤木炭、大致到通风口以上,接着放生铁7斤左右,其上再加木炭,但待下边木炭烧红之后才盖木炭。

    
熔铁时,先从下边把木炭点燃,头一炉要烧20分钟,其他炉只用10分钟,因为炉膛是热的,既节省燃料,又缩短了熔铁时间。如果在一天内连续熔铁,可融化40炉,每炉可铸一只犁铧的料。

    
第三是铸造,铸铧时必须使用犁铧范。铧范质地比较原始,即利用黄沙石制成,质料较软,可以雕琢。石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母范,或者称底范;二是父范,或者称盖范,因位于最上而得名;三是范蕊、范儿子。范蕊有一木柄,长45厘米左右。

    
铸造前,一方面开始熔铁,准备铁水,另一方面将石范埋在沙抗内,仅留范口,然后由两人抬着熔铁炉,出铁口对准石范口,把铁水注入石范内,最后再把范蕊插入父范和母范之间,待过一、二十分钟铁铧就形成了,再扒开沙坑,取出石范和犁铧。

    
此外,当地也有些银匠,可加工金、银装饰品,其工匠多是从大理、丽江来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