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路在前方(二)凝重的午夜
来源: | 作者:梓箬(撰文于2008年6月) | 发布时间: 2014-07-29 | 128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晚上八点多的宜低村仿佛已经睡着了,我们找到了学校,宜低完小。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还在上晚课,曹校长把我们让进他的宿舍,叫人去给我们做点吃的。

      宜低现有居民3000人,有两个村小,一个完小。村小,指乡村小学,只设1到4年级。两个村小不在这边村子里,分别在更远更高的下岩科和曲依。完小,指完整的小学,设1到6年级。村小的孩子要继续上高年级,就必须转到完小,由于完小离家远,这些孩子都是带了粮食在学校住宿。宜低三校现共有学生300人次,其中宜低完小有146学生。宜低完小有老师7名,老师的文化程度参差,最高的是专科毕业,有3名,是镇教育局分派下来的老师,一般都只留任一两年,流动性大;当地固定的老师水平都不高,有的连小学毕业的程度都没达到,只能教一年级的孩子。

      村里没有中学,要升学的孩子只能到镇上去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读初中的孩子的学费和书费都不是问题,难就在于解决不了孩子在外读书的路费和生活费。一个初中生一个月的路费生活费约需200元/月,对于那些年净收入只有1~2000元的特困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支撑起这笔费用,更勿论高中和大学的费用了,这是辍学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虽然总体情况是令人难过的,值得欣慰的是还有自强不息的铮铮学子进入了高等学府:村子里现有4名求学中的大学生。我们碰到了其中一位,木姓纳西族小伙子,因为身体健康欠佳休学一年在家,现于完小当五年级的代课老师(学校一位老师出了车祸)。


       从曹校长那里了解到的状况让我们痛心,那是贫困之外的问题,发展迟滞的主观因素,也是导致辍学的另一原由。曹校长很烦恼地说,部分学生根本无心向学,家长也漠不关心。孩子们对学习的漠然是因为他们认为,读书无用。村里辍学的年青人大部分跑到城镇里打工,他们每次回到村子里就聚在一起在村民们面前吹嘘,说自己在城镇里如何风光,一个月能赚多少百、多少千。我们都很清楚,鉴于这些年青人大都只有小学毕业又没接受过特别的技能培训,如果他们走的是正道,那要在城里找到一份薪水尚可的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会是一些体力活,如搬运、工厂工人、保姆、餐厅酒店服务员或小店售货员之类,收入一般介于几百到一千出头,能拿到1500元/月的就算非常不错了。城里生活消费高,为了存钱寄回家,他们除了辛苦劳动可能还要节衣缩食,可想而知也很不容易。但这些年青人在家人面前绝口不提在外打工的辛酸。当孩子们看到打工回来的哥哥姐姐们穿得干干净净,带回家的钱又比他们爸爸妈妈种地的收入要多,在孩子们心中,到城里打工就像在金沙江里淘出金子一样美好和简单。

      我们不难理解,孩子们对打工的向往。对于这些孩子们,他们只知道三种人生选择:继续升学、在家务农、辍学出外打工。升学要花钱,家里没钱,升学年复一年,升学后呢?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升学?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一年到头在田里辛苦劳作,但还是不够吃,也没有多余的钱剩,他们不想重复这样的生活。从而,走出山坳到城里打工,便是孩子们所能获知的最直接有效解决生活困境的方法。既然不升学,读书好不好都没关系,只等着长大了就可以出去打工。不但是孩子,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的家长也会觉得既然没钱供孩子升学,就随他们去吧。

      除此之外,有的家长的漠然还出于一种对子女难舍的心情。现在农村里也抓计划生育,孩子少的家长舍不得子女离开,他们就是想要把孩子留在村里务农,所以宁愿他们少读点书,少知道点,少点往外跑的心思。如此一来,简直无才便是好。

     了解到的这些让我们不仅心里难过,还意识到扶贫教育肩头的沉重。最重要又困难的并非我们能为这些贫困家庭捐助多少,而是要改变孩子和家长的观念,要真正脱离贫困的方法绝对不是重蹈覆辙地把下一代地带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中。


      老师把煮好的一盆鸡汤端进来,那是专门为我们杀的鸡,也是他们能做的唯一的菜。没有桌子,盆子搁在板凳上,大家团团围坐在小板凳上,就这样,享用我们这天里唯一的一顿饭。米饭很松软很香,是当地自家种的粮食。我们说这么好吃的米在城里肯定好卖,他们说山上种地产量太低,村民们自家口粮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剩余的米卖呢。我本来是饥肠辘辘,此刻却感到异常的凝重而难以下咽。土地贫瘠,只能耕种一些小麦和土豆,还有烤烟,没有蔬菜。土地是祖辈的时候按人口分配给每家的,随着时日变迁各个家庭人口结构都变化了,但土地却没有再重新分配过。一些人口壮大了的家庭只守得祖辈留下很少的耕地,不但无法自给自足,还得去买。土地产量少,即使占地多的家庭种得的粮食都不一定够一年的口粮,谁还会愿意把土地拿出来重新分配呢?

 

      完小现有28个住宿的同学,他们的伙食也是老大难。学校办不起食堂,每个住宿的孩子都必须每周从家里背上一个星期的粮食和木柴到学校里来自己煮食。孩子们自带锅碗瓢勺,自己砌小灶。我们问,孩子们吃什么?老师答,米、土豆,有条件的会从家里带点菜。我盯着眼前这盆鸡汤,觉得我们真是罪孽深重。

      时已十点多,为了不打扰老师们休息,我们简单约好了第二天的安排,便先告辞。住校的孩子6点半就要起床跑操,6点45分到8点间是早课,然后是早饭时间,9点半全校正式上课。校长答应帮忙安排时间让我们第二天给孩子们上一堂课,通过互动让我们亲身了解孩子们的状况。


      我们住在村里唯一的“旅馆”(村公所),就一小平房,有4个房间,三间是客房。茅厕在院子门口挨着山边上,是个摇摇欲坠的木棚屋,没灯,门是坏的 ---- 我要把它整扇搬出来,人进去了,再搬过门口靠上,苍蝇绕着你飞,蹲下便觉屁股兜风的那种。最奢侈的是院子里有个水箱,安装了一个水龙头。我和PM蹲在地上,小心地扭开水龙头,用毛巾谨慎地接着每一滴水。这里的净水,实在是太珍贵了!

      我们集中在房间里商量第二天的分工安排并准备上课的内容。千头万绪,而课时有限,必须要用在点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次上课的机会,改变孩子们“读书无用”的观念,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唤醒他们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走出大山为梦想飞翔;还要让他们知道城里真实的打工故事,升学和打工,到底哪个更有前途。这一课的主题是:我的未来。

      午夜虽然凝重,但是我们要说,孩子,你的未来不是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