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对于云南贫困山区助学,写在前面的话 -- 致城市里的朋友们
来源: | 作者:梓箬(撰文于2010年1月) | 发布时间: 2014-08-29 | 185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0新年伊始,终于把2009年里两次进山走访的6所学校所了解到的更新资料整理出来了,一半是08年曾经走访过的,一半是09年才开始接触的学校。除了哈巴村的蓝彝小学,其他5所学校均在宁蒗地区。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邻接四川,地处横断山脉小凉山腹地,距昆明有近六百公里。全县总面积6206平方米,平均海拔2800米,山地面积占到98.9%,年平均气温12度,是典型的高寒冷凉地区。宁蒗是地震多发区,1998年11月19日曾先后发生里氏5.0级和里氏6.2级两次地震。宁蒗总人口24万人(2004年数据),少数民族人口占79.6%,其中彝族占60.74%,此外有汉、摩梭、纳西、普米、傈僳、白族等12个民族。

 

宁蒗历史悠久,据发掘遗址考证,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宁蒗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解放前夕,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制,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民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至今尚不同程度地带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致使今天的宁蒗依然十分贫困。宁蒗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八大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之一;至今,宁蒗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按2003年的脱贫新标准计算,宁蒗县尚有19.14万贫困人口,其中6.28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境地。根据2008年的《丽江年鉴》,宁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年。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步履艰难。2003年数据,宁蒗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有4.5年。而教育发展的缓慢又严重制约了当地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经济的发展步伐无法加大。

 

之所以列举以上数据,希望让大家对当地的状况有个概念。没去过宁蒗的朋友,特别是城市的朋友们,你们也许无法想像中国的今天还有那样落后的地方。虽然从工作中能抽出时间走访学校的机会不多,每次在过程中都会碰到了一些正以各种不同方式做助学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们来自各个城市,大家和我一样,当第一次看到宁蒗的贫困山村状况时都不禁落泪了。即使我们是城市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即使我们能给予的真的不多,但对挣扎在生存边缘的贫困山区人们来说,那一点点已非常的弥足珍贵。每次到宜底完小,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依依不舍地跟在我们后头送到大门口,无论怎么叫他们回教室,孩子们都不愿散去,直到看不见我们为止。而我们只不过是给他们带去些图书和文具,和他们聊聊天而已。山村的贫困,孩子们纯真和渴望的眼眸,都是刻印在心间不可磨灭的,那既是一种伤痛、一种心酸,也是一种动力、一种对信念的支撑。

 

助学的路很漫长很漫长,跟云南的山路是一样的。一道又一道的弯,短短的一点直线距离却要曲曲折折走上好久,仿佛总是看不到前方,仿佛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但是既然决定了去走,就要有义无反顾的毅力走到目的地。有句老话很好:欲速则不达。要是算个老账,1950年解放前的宁蒗地区还处于封建制度下,挣脱封建桎梏的时间比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皇朝晚了38年。我们不能强求当地人在60年的时间里赶完外界98年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如此偏远封闭、民族如此多、经济如此滞后的山区。贫困山村的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低,他们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慢,所以在当地做扶贫助学的志愿者往往会碰到很多源于主观因素上的阻碍和困难。有些志愿者碰到这类情况就急躁或灰心失望了,这是不行的。这时候,我们更要去做多方面了解和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况且少数民族本身都有一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和禁忌,即使是做好事,我们也必须要以一种受惠人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某种程度来说,太过“热血”总是不太合适的,心态应该要放慢,光有爱心和资金是做不成事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是耐心、宽容和毅力。

 

教育永远是要走在发展的前沿的。谋事在人,改变贫困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才是脱贫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坦然,现在成年一代人的旧思想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虽然听起来悲观,但是事实。希望就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了,他们是未来,是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能源。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事情,还是一个国家社会的问题。也许就宁蒗一个贫困县你不觉得什么,但全国像宁蒗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70个,再加上各个省份众多的省级贫困县,一个国家里区域与区域间发展如此不平衡,国内有那么多同胞还挣扎在生存边缘,难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还觉得可以置身事外吗?滴水汇百川,每一点的支持和付出都是珍贵的。朋友们,行动起来吧,请为孩子们投入你的关爱和帮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