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被误解的公益与慈善
来源: | 作者:转自公益慈善论坛 创始人 天之心 | 发布时间: 2014-10-13 | 3908 次浏览 | 分享到:

4、是否存在“零成本”的公益慈善?
       显然,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钱物、时间、技术等成本。有些人将“成本”等同于金钱,认为不将捐款用于行政支出,就是“零成本”了。实际上围绕公益项目或活动付出的时间、技术、知识、人脉以及办公用品的耗损,都属于“成本”范畴。所以绝对不存在“零成本”的公益。“零成本”的提法是在误导公众,影响恶劣,伤害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如何行善?
       公益慈善,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CSR)中的一个小项。企业做公益的基本前提是,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善待你的员工,照章纳税,为股东负责,努力实现盈利;所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不等于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通过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社会形象,赢得良好声誉,也是自然产生的“投资回报”,只要把握好度,不借机牟利,就是值得鼓励的善。
       企业在做公益时,应当选择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公益项目,自己做不好的可以找专业的公益组织合作;对外宣传要事实求是不能夸大,保护好受助群体的尊严。
       当公益与商业相遇时,最受非议的莫过于为达到商业目的而刻意与公益捆绑在一起,并以商业手段和商业目的为要件,让公益成为工具和道具,这无疑是极不可取的,也是无法持续的。这类问题需要制度和社会监督来规范、引导。因公益带来的商业回报,应该是在公益为主导的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如果一个企业置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善待员工等最基本的责任于不顾,却高调宣扬自己尽了多大的社会责任,做了多少善事,那是他们在羞辱自己!

6NGO与政府的关系 
       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应该保持积极的对话、合作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所以NGO人不要因为政府存在负面问题就拒绝接触,政府也不能限制NGO的成长,因为追求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你们共同的目标。
       中国的大多数NGO显然还不善于和政府打交道。要么一边地埋怨政府一边尝试获得政府的支持,要么完全排斥政府单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一路走来,那是相当的艰难。因此,认真思考和探索NGO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的策略与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NGO因为看不惯政府的作风,搞僵了与政府的关系,只会让自己的活动越来越难开展。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独立性、自主性,是NGO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作为NGO,必须要时常反省自己,不能总是抱怨生存环境太恶劣,政策的限制太多,把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一方面自己也要争气,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授人以柄,另一方面也要摆正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政府对话沟通,讲究策略和方法,促进相互了解,形成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对立和排斥。

7、捐赠者的权利和义务
       捐赠者的权利:索取收据或发票,可凭发票申请减免个税或企业所得税;要求受捐机构公布或告知善款、物资的使用情况;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未经自己同意不得公布姓名、捐赠内容等;有权了解机构的财务状况、薪酬制度等信息,参与公益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等等。
       捐赠者的义务:尊重受益群体的尊严和权益;尊重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干预决策;推动公益组织的透明化、专业化、规范化;尊重事实,不能夸大、吹嘘自己的贡献,等等。
      目前公益界的种种乱象,作为捐赠者的公众也是有责任的。很多捐赠者捐完钱之后缺少必要的跟进,放弃了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加上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公益组织因此缺少主动公开透明、及时反馈的压力和动力。这也跟公民教育(包括公益慈善教育)长期缺失,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有关。

8、贪污、欺骗等负面问题可以作为拒绝行善的理由吗?
       的确存在强制捐款、贪污善款、骗捐、作秀成分大于公益的实效等问题,这都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社会监督失效等因素有关。但这些问题也最需要公民广泛参与和积极推动才能解决的。
       如果害怕下雨,就会错过阳光;如果害怕调零,就会错过最美的花朵;如果我们因为害怕上当而拒绝帮助,必然会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单地面对困境,忍饥挨冻,让他们对这个世间绝望,孤伶伶地在异乡无所依靠。这也会让善良的你感到内疚与不安。如果害怕被骗被利用,就会错过行善的机会。无论对方是真正的贫弱者,还是懒惰者、骗子,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区别仅在于方式方法。所以,不要让“害怕被骗”等理由成为行善的障碍。
       行善,需要你付出爱心、能力、财富和时间,更需要智慧!助人是必须的,但要真正达到助人的目标,需要智慧。比如通过建立防骗机制,多方核实、见证、跟进,让欲行骗者无机可乘。爱心,从来不能盲目地献。
 
9、误解因何而生?
      对公益慈善的认识误区,不仅存在于普通公众,也存在于公益慈善从业人员之中。
      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从何而来?一直以来中国的公益组织,无论民间还是官办的,要么默默地埋头做事,要么依赖行政力量做事,忽视了公益文化的普及宣教工作,以至于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通常来自媒体报道,缺少直接了解公益组织运作的机会,所以获得的信息难免碎片化,公众对公益事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参与机会,导致公众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公益慈善事业,产生误解、不理解、乱质疑是必然的。这是因果关系。
       比如,有些人觉得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这主要是以前我们的政府喜欢包揽一切,所以很多人习惯了什么事都让政府管,觉得政府操办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转型时期已经发生的变化,比如政社分离。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长期缺少公民教育,导致公民精神的失落。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公益慈善是富人、道德高尚者的事?主要还在于以往媒体的宣传误区。媒体报道的误区很大程度上与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之类的政治号召有关,为塑造榜样和模范,过度强调牺牲个人利益,舍己为人的道德高尚性,忽视了普通人的可参与性、可持续性。
       比如媒体报道公益慈善人物时,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套路:某人放弃了高薪、地位以及某个重要机会等等,放下小家顾大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云云。这样一来,人物的道德水平瞬间拔高,貌似公益慈善只适合少数人做,与普通人无缘。道德标杆确实树立起来了,但只是草原上几棵孤零零的树,因为多数人只能做小草、草根。由于普通人很难做得到所宣扬的公益慈善,所以久而久之,就觉得公益慈善与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能做的。
       确实存在善款被贪污的情况,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继续行善的理由。行善的同时,积极推动和监督公益慈善行业的规范化、透明化也是我们的责任。唯有集众人之力,才会孕育出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执行力的专业公益慈善组织。

10、如何消除误解?
       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应当重视传播与倡导工作。要促进公众的了解进而获得信任与支持,公益组织必须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比如通过公开各种信息、普及常识、邀请公众参观等方式。因为任何你所面临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必须通过传播和倡导影响整个社会生态,上到政策法律,下到公众意识,通过展示自己所做的工作,一方面以透明树立专业与公信,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重视相关问题,投入更多资源。
       另外,为媒体普及公益常识的,也只有公益组织。各地的公益组织应该主动和媒体等行业进行“跨界沟通与合作”。不能出了问题就怪媒体,媒体出问题也是公益组织与媒体的沟通不够导致的。再说,透明是需要不断推进、深化的,只要你不够透明,迟早会出现漏洞让公众质疑。
当然,媒体也要虚心一点,不要自以为是、想当然,要尊重专业,遇到涉及专业的报道,要多方请教,不能为吸引眼球牺牲职业道德,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误导公众等问题。

11、其它需要厘清的概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