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人达巴教洗马葬仪
来源:摘自《苯教文化之旅》 | 作者:杨学政、萧霁虹 | 发布时间: 2014-12-04 | 1752 次浏览 | 分享到:

   达巴教很重视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有一套颇具特色的葬仪,而这葬仪又与苯教葬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苯教的葬仪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并以其仪式的固有形式区别于其他宗教。藏文史料载:从止贡赞普起,赞普死后再也不能回到天界,因为通天的天梯被割断了,只好把尸体留在人间,于是出现了葬仪。《红史》载:赞普死后开始兴建陵墓,其陵墓,有的建于荒山及石岩之上,有的建于石岩与草坪交界处,有的建于河水中央,有的建于平地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里提到,许多赞普的灵柩都停放几个月甚至年余,举行一定的葬仪后再行安葬。霍夫曼在《西藏宗教历史概要》一书中也提到止贡赞普死后,一位具有广博知识的法师(指从象雄等地请来的苯教巫师)使用巫术刀举行一次“驯尸”仪式,仪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鬼魂回来伤害活人。据说这类仪式,至今在藏区仍然保留着,被称为“破瓦法(vpho ba)”,驯尸成功谓之“得破瓦(vpho-ba thob)”。



   达巴教的葬仪及尸体处理方法与苯教颇为相似,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达巴教的葬仪首先是洗尸,即人刚断气,家属立即向村邻、亲友、宗族报丧,然后请达巴主持洗尸仪式。达巴到死者宗族固定使用的水塘里舀七碗或九碗水(男用七碗,女用九碗),用松枝和柏枝将水烧热,擦洗尸体,为死者洗去生前的罪孽和疲惫,使死者亡灵净洁轻松,早日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与祖先团聚。净尸后,还要将少许碎银、茶叶和米放入死者口中,用酥油把耳鼻堵塞起来,以示在冥界也不会缺吃少粮。然后,把死者的双腿和双手都屈于胸前,再用白布带捆紧,看上去有如腹中的胎儿。摩梭人认为,人死后离世的姿态,也应是人出生来到世界的姿态。他们还要在逝者头部盖上绘有送魂路线和地点的面罩。最后,人们用象征纯洁和前程光明的白布袋将遗体装起来,扎紧袋口,放进正厅后面贮藏宝物的地穴里,在地穴盖上铁锅或木板,封土,再设供桌,摆上茶、酒、肉、饭、干果等供品,并将一双筷子折断,一半放回筷筒,一半放于供桌,以表示生者与死者已分居另过了。停尸的时间长短不一,以死者的社会地位高低和丧家的经济富贫而定。1949年前,摩梭土司死亡后要停尸半年,一般平民则停尸一月。停尸期间,要请达巴念经超度,然后择日出殡焚尸。


   出殡前,从土穴内取出尸体,放入立式灵柩中,然后由达巴举行为死者灵魂开路的仪式。达巴念《送魂引路经》,大意是:

X X 啊,

你放心地去吧,

沿途要翻三十三座山,九十九条河;

虽然山高水险,困难重重,

但是祖先在召唤你,伴侣在陪伴你。

你别留恋家乡和亲人,

你要赶到大雁栖息的地方,

那就是你祖先居住的地方-----斯布阿纳瓦,

你要安心住在那里,不要随便回家,

待到收谷子的时候,宰年猪的时候,

我们烧香吹海螺,接你回家过年。

。。。。。。



   开路送魂仪式至此,便要举行洗马仪式。摩梭人认为祖先是从遥远的北方迁来的,人死后灵魂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路途遥远艰辛,需要良马驮负死者的灵魂。洗马仪式是由达巴选几匹良马,牵至泸沽湖边,用木碗舀水冲洗马头和马身,并赞颂说:“你是百里挑一的良马,你跑得比雷声快,比燕子快,虎豹也比不上你,你要驮着X X 跑到斯布阿纳瓦……”诵毕,他们还要杀一只带路鸡;死者是女性,杀公鸡;为男性,则杀母鸡。他们用鸡作亡灵的阿注,以免死者在天界孤独无依。



   火葬前夕是葬礼的高潮,头插雉翎,手持长矛,装扮成武士的亲人要骑上良马疾驰,他们一路摹仿与敌军搏斗、冲杀的情状,以使死者亡灵借他们冲杀出来的道路,安全抵达祖先居住之地。从前,这些马匹皆要被杀死殉葬,后来改成只随葬马鞍等辔具。“洗马”乃古代游牧民族随葬乘骑的遗风。



   同时,摩梭人还要躯鬼和跳牦牛尾巴舞。驱鬼是由巫师达巴带领死者家人,从房顶取下几块木板屋瓦,再端上一碗饭,作一番驱邪撵鬼之状,然后将屋瓦和那碗饭扔至村外。他们以屋瓦代表房屋,饭代表食物,借此表示生者与死者已分开了财产。跳牦牛尾巴舞的是一些头戴盔、身披甲的小伙子,每人身背系有牦牛尾巴的大刀,衣边裤脚系有些牦牛毛,摹仿牦牛之状,欢腾跳跃,以欢送死者回归祖先牧放牦牛之地。



   最后出殡焚尸。火葬场已用松木架起一座似摩梭人木楞房的“井”字形小木屋,里面堆满松明、干柴,由四个壮汉抬着立式灵柩放在小木屋上,达巴诵经送魂,然后才点火焚化。摩梭人认为,焚尸以火越旺,烧得越快越好,这表明死者灵魂已远走高飞。反之,那是死者不愿意离开人间。于是,焚化时,死者家人皆要边往回跑边哭道:“您就安心走吧,不要跟着我们了!”焚化后的第二天,死者的两位男性遗属到火葬场捡拾遗骨。经过祭奠、诵经,他们便把遗骨入袋送进氏族公共墓地里安葬,或将骨灰葬在山中大树下、岩洞、树洞中,或把骨灰装入陶罐,埋入坑内,四周垒上石块,状如小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