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母系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摩梭民族传统体育
来源:《母系文化对摩梭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2011年 | 作者:李传国 | 发布时间: 2015-06-19 | 2304 次浏览 | 分享到:
 母系家庭文化结构与摩梭人的传统体育

  

   母系家庭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母系家庭文化则成为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母系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有同一母系血缘,家庭中无男子娶妻,女子出嫁,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而女子则终身在家。“舅掌礼仪,母掌财”,这是母系家庭权利分工的形式。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员是平等的,而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家务劳动之类由妇女承担,重体力劳动由男性负责。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人多了利于分工,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容易富裕。他们认为,整个社会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使社会安定发展,一个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促进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的文明程度,这是摩梭母系大家庭能维持悠久历史并保存至今的原因。  


   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全家的经济生活和劳动分配都由妇女掌管,因此妇女对传统体育活动参与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母系家庭的社会参与程度。在永宁乡小落水村走访时,村长扎波扎西的母亲(原村委会妇女主任)介绍说:“端午节、春节都有打秋比赛,端午节还有划船比赛,就在湖里进行,还有拔河。只要村里有(传统体育)活动,妇女都会参加”。凡举行划猪槽船或拔河比赛,全村以户为单位,每户拿出3-5元钱(或价钱相当的物品)作为奖金,奖予胜者。如今,凡重大节日,旅游旺季,小落水村的摩梭人都要进行拔河或划猪槽船比赛,以此达到娱乐表演、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且由原来的定期(节庆日)变为不定期举行,次数也有所增加。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加,激发了村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提高了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度,从而促进了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 


由“走婚”习俗衍生出的传统体育活动


        摩梭人的走访婚姻可分为“阿夏”异居婚和“阿夏”同居婚。“阿夏”为摩梭古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异居婚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平时各居母亲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亲家生产生活。“阿夏”同居婚则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亲家里,而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居住,共同抚养和教育子女,它是摩梭人父系母系并存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无论“阿夏”异居婚还是“阿夏”同居婚,感情是基础。不涉及经济财产关系,所生子女由母亲抚养,双方一旦感情破裂,“阿夏”关系即宣告结束。在对温泉村、小落水村的调查中了解到,如今这两个村百分之九十还在进行着走访婚。自主婚姻、注重婚姻、有情则合无情则分、聚散自由是摩梭人“阿夏”婚姻最显著的特点。  


        男女结为“阿夏”,是在生产劳动、集体活动或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促成的。通过走访了解到,永宁地区的摩梭人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举行一些传统体育活动,荡秋千、拔河等传统体育活动的场所则成为摩梭人交结“阿夏”的场合,男女青年情投意合则双双离去。另外,泸沽湖附近居住的摩梭人,猪槽船是其必备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工具。据调查,如今“划猪槽船”已衍化成为一项比速度的竞赛项目,在泸沽湖附近居住的摩梭人经常以户(或村)为单位举行华猪槽船比赛,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由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演化出的传统体育


        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源于古氐羌族,系氐羌族中的旄牛羌。汉以后他们逐渐迁徙到越巂郡地区(即川滇边界一线),在这里寻到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清幽僻静的土地便定居下来。其主要的聚居区域---永宁坝和泸沽湖,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该地区四季分明,全年日照充足,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在永宁乡坝区盛产稻谷,是世界上唯一一处高海拔的产稻区,被誉为“世界水稻屋脊”。近代摩梭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在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摩梭人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色彩。如赛马、骑马射箭等项目,都是摩梭人祖先游牧生活的缩影。摩梭人祖先在游牧生活中,马是必备生产生活工具,是摩梭人的亲密伙伴,由骑马衍生出来的体育活动成为摩梭人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丽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经济科周克伟科长介绍,摩梭人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马上项目、摔跤等。在宁蒗,赛马称“跑罐子”,参加者多为勇敢善骑的青少年。赛马的形式有:小走,看马的体形步伐;竞速,在一定距离内看哪匹马跑得最快;赛马劲,马绕赛场奔驰,以绕场圈数多者为胜利者;拾物表演,在比赛途中放银元或其他物品,马奔驰经过时,骑手从马背上滑到马肚左右侧,俯身拾起;骑射,骑手在疾驰的马上持弓箭射靶。永宁摩梭人盛行赛马,凡重大节日、祭祀、喜庆活动均有不同形式的赛马和马术表演。据温泉村委会妇女主任阿七独支玛介绍,当地的赛马活动因1998年出现过安全事故,有人从马背上摔下来而被取消。


        千百年来,生活在人称“世外桃园”的地方的摩梭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农耕文化,并培育了具有典型农耕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飞石索、石子打靶、拔河、斗羊、斗鸡、转杠杆等项目。飞石索是用大麻皮纤维搓制,长2米余,两端较细,其中一端有小套环,中间编一凹兜,盛弹丸,或石子,使用时将套环套在中指,另一端夹在拇指和食指间,利用旋转的惯性,松开夹着的绳索,石子即飞向远处;民间依次看守庄稼驱赶鸟兽,放牧时收拢牲畜,劳动间隙和节日时进行比赛,以远、准论胜负。甩石子打靶源自于放牧,为了不让羊群走散,经常甩石头把它们邀集在一起,久而久之,摩梭人练就了一手甩石头的绝技。


由宗教祭祀及民俗节庆演化出的传统体育活动


        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主要为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即达巴教),以及后来传入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达巴教是集摩梭人传统文化大成的本土宗教,它把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为一体,与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同源同宗的文化遗产。而西藏传入的喇嘛教对摩梭人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很大影响。摩梭人的宗教祭祀节日主要有转山节(包括转泸沽湖)、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成丁礼等,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传统体育活动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永宁摩梭人的转山转海节(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的赛马活动,规模较大,参与者众多,多在规定的地点内按规则进行,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成丁礼(农历正月初一)是摩梭人的人生三大礼仪之一,凡成丁礼都要举行盛大的“甲蹉”舞会,表示祝福。另外,自佛教传入永宁后,喇嘛寺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会,喇嘛戴着牛头、马面、羊角,还有装扮成狮子、马鹿等模样跳舞(即跳狮子),它既是宗教活动,又是文化娱乐活动。


        在摩梭人的民俗节庆(主要有春节、端午节、庆丰收节等)中,传统体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阿七独支玛表示,温泉村的活动内容主要以跳锅庄对歌为主。在永宁乡摩梭人中流行的锅庄舞,即甲蹉舞(又称打跳),是一种以竹笛或芦笙伴奏,套路较多的自娱性集体舞蹈,除了成丁礼上要跳甲蹉舞外,一般在春节、庆丰收节等节日中进行。摩梭人除了用歌舞来表达高兴的情绪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占占夺”。“占占夺”是摩梭语,即摔跤之意,俗称“抱腰”,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摔跤是摩梭男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一般在转山节、结婚、葬礼、放牧和剪羊毛季节进行。而荡秋千、打靶等项目一般在春节等节日里举行。除此之外,在摩梭人的丧葬仪式中要跳寒摆舞(也称左占),即两个穿盔甲、腰挂大铃,手持长刀的武士模样者跳寒摆舞,是原始战争场面的再现。


        据调查,摩梭人的传统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组织状态,一般在农闲和逢年过节时开展较多。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得到发掘、发展。他们相继参加了宁蒗县、丽江市等民族民间运动会,促进了摩梭人的对外交流、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泸沽湖为中心的旅游区的开发,更进一步促进了摩梭人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如今摩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表演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摩梭人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母系文化,在摩梭母系文化中孕育产生的传统体育,鲜明地显示了其民族文化的特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