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族源之迷
来源:摘自《摩梭艺术》2005年3月版 | 作者:刘遂海、李发斌著 | 发布时间: 2015-07-04 | 2865 次浏览 | 分享到:

     摩梭人又称“纳日”人,是一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族体,现在的摩梭人主要聚居在川滇两省交界的泸沽湖周边地区,包括四川省的盐源县、木里县和云南省的宁蒗县等地,人口四余万。


   摩梭的族源是个迷。根据史料记载,多数学者认为摩梭源于秦献公(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时南下的羌人,为牦牛羌遗裔。他们占领了当时属于濮人的领地。公元前285年摩梭就与蜀地有联系。此地先秦时是“笮”的一部分,汉代设定笮县,唐称昆明县。唐、宋年间,吐蕃、南诏角逐此地,直至元代被忽必烈大军统一,建立了土司世袭制度,明、清沿袭,历时600余年。解放后,民主改革时才废除了土司制度。摩梭的称谓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唐称磨西或么西,宋称么些或摩西,元称摩娑或么些,明称磨西或么西,清称摩挲或摩娑。其他地方史志都以末西、摩些、摩西、摩沙、摩娑等同音异字记载摩梭。摩、磨、么是牦字的转音;西、些、娑是人的意思,所以摩梭人是牦牛羌的遗裔。更确切的说法是牦牛羌的遗裔是现在的纳西族。纳西、纳日自古同源,都称摩梭,古代的摩娑王国就是纳西王国,现在的摩梭语是属纳西语支的东部方言,摩梭和横断山区其他民族在汉代统称为“西南夷”。历史上,摩梭曾经是本地区最大的民族,也是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丽江的摩梭改称为纳西后,泸沽湖周边地区的摩梭仍用原称。解放后,作民族识别时,泸沽湖西边云南一侧的摩梭人划归了纳西族,但他们仍然自称是摩梭人。  


    另有学者认为,横断山脉地区的古代人群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氐羌族系的人群,而是与氐羌有别并且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定居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另一个庞大族群系统夷人(藏文史料中称作“穆”)。他们早在氐羌从西北南下以前就已经生活在横断山脉地区,是我们目前所知该地区最早且较为庞大的一个土著族群(石硕《藏族族源和藏东古文明》P305,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底)。古夷人也是今藏缅语族彝语支十多个民族较为直接的祖先人群(包括摩梭人)。在敦煌遗留的吐蕃时代藏文献中提到的穆人就是夷人,夷人是这一地区时间最早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还有一种说法,摩梭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泸沽湖附近原云南永宁总管阿云山和永宁所有姓阿的人一样宣称自己是忽必烈留在永宁统治那个区域的蒙古官员的后裔,他总以他是蒙古人而自豪,而他们的体格,相貌都能证实他们的话(洛克《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P254,云南美术出版社)。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都行辕第一处编纂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盐源》说:“摩娑此族又称鞑子,当系鞑靼族,蒙古人也”。但同时又说:“一说摩娑既么些,摩沙之族属西南夷,于隋唐之世已见于史册……然则摩娑古之有之,殆非元室之遗裔耶。”(《盐源县志》P1092,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版)。据史料记载,元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时,曾经过盐源、宁蒗,并在泸沽湖附近驻扎,这便留下了蒙古族士兵。明初,该地蒙古人曾起兵反叛明朝,后被荡平,失散的蒙古人渗入该地区,因而摩梭人可能融入了蒙古族血缘。所以,泸沽湖东边四川的摩梭人自称为蒙古族。  


    摩梭人的祖先来自北方,这是毫无疑问的。摩梭人每年举行的祭祖活动总是朝向北方,他们称祖先是从北方的斯布阿纳瓦(意为先辈生活过的一座黑色大山)迁徙过来的。摩梭人办丧事活动时,请来达巴(巫师)为亡灵念“指路经”,指引死者魂归故里。在指路经路线的地名中,我们看到尽管摩梭各家族回归故里的路线不同,但到了四川木里以后各条路线都会合了,终点是北方的斯布阿纳瓦。斯布阿纳瓦这个地名现今在何处已无法考证,估计应在四川西部。我们推测四川西部只是他们曾经定居过的地方,从今天丹巴县的牦牛河,泸定县的磨西镇等地名中可以看到他们迁徙定居的足迹。他们的原始故居应在西北黄河流域青海东部或甘肃南部一带。我们认为,摩梭人的族源的确与古羌有关,与西北的黄河流域文化有联系。近年考古发现,西北青海的马家窑文化、西藏昌都的卡若文化与横断山脉地区的石棺葬文化有渊源关系,这样,摩梭人南下的历史要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史书中记载秦献公时期羌人南下是他们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多次的民族融合,摩梭人的血缘包含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从西北南下的羌人、本地区的土著人和蒙古人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