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摩梭木楞房
来源: | 作者:泸沽湖公益 | 发布时间: 2015-07-12 | 33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木楞房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为“人”字形坡面,用杉木板覆盖后上压石块(现很多已改用瓦),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不仅冬暖夏凉,还因为衔楔整架结构而特别防震。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大门一般开朝东方或北方,配上柴房、围墙,就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分有母屋(也叫正房)、经堂或厢房、宿舍楼(也叫花楼),门楼(也称草楼)。其井院较大,有红白喜事,就在井院举行。


院门正对面为一幢平房为母屋,是院落的主要建筑,一般呈长方形,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母屋,摩梭语称之为“依拘”,是家庭成员集体居住和炊事、用餐、议事、聚会、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的场所。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墙壁上还会用深色油漆涂抹,颜色有黄有红,非常耀眼。母屋结构复杂,一般进门后还有一条狭长走廊,走廊内的房屋又被隔成三间,左侧是主妇的起居室,右侧用来作磨房、厨房、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品储藏室,有时兼作产妇生小孩和停放尸体用。中间是正屋,正屋最显眼的便是设在一角的火塘,火塘上方是锅庄和祭锅庄时摆放供品的平台,锅庄所靠的壁上,有一块泥塑或硬纸板,上画(塑)日月星辰、火焰、海螺、金元宝等图像,这是摩梭人崇敬的“冉巴拉”灶神。火塘左侧靠房壁,有一方形大木柜,柜内装零碎杂物,柜面则是家里最尊贵老人的床,一般是外婆住。火塘两侧设卧铺,分左男右女两边,互不逾越。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就坐时按照家庭辈分和性别分别入坐。母屋房屋内还竖有两根直径为1尺左右的圆柱,右柱代表女人,摩梭语称之为“龙杜梅”;左柱代表男人,摩梭语称之为“瓦杜梅”。摩梭人在砍这两棵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在举行成丁礼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


母屋正前方、设大门的那幢叫门楼,门楼左、右为厢房,门楼及厢房都是两层。门楼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大门正对的一幢叫经堂,楼上是佛堂,供着藏传佛教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和历代达赖、班禅的神像,楼下为家里的成年单身男子居住或作客房。左边一幢的上层分隔成若干个小单间,作为成年女子的卧室,称之为花楼,楼下为杂物间。花楼供行过“成丁礼”的成年女子居住,“阿夏”们便在这里度过良宵,男子不经许可是不能进花楼的,而女子生育后也要从花楼搬至正房。


修建木楞房的上梁仪式和点火仪式,乃是摩梭人独有的习俗,显示出摩梭人浓厚的民族建筑文化。上梁仪式俗称“抢粑粑”,即在男柱和女柱立好后,横架一根涂有红色泥巴并写有藏文“吉祥如意”之词的横梁,横梁的中下方钉着一块新红布,内装供神的五谷杂粮、银元和本年度的一本日历书,红布、五谷杂粮和银元的意思为本家不愁吃不愁穿,更不缺钱花,同时也希望神灵保佑全家未来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富;日历书用来证明该房修建的年代。一切准备就绪,房主就开始放土炮三声或者九声,然后由修建该房的木匠把粑粑、硬币或者铜钱、青稞等从梁上往下抛,前来庆祝的男女老幼立刻蜂拥而上,争抢抛撒之物。架好大梁之后,不管木楞房修建完毕与否,选择属水的一天“进火”。进火仪式要在本家族中选出一名属命为水的男子和一名属命为火的女子完成“进火”仪式的全部操作过程。升火的时间必须是在太阳初照山岗之时。时辰一到,首先由房主放土炮九声,随之男的立即点燃火把从正房的后门进入,而女的也在同一时间背着水从前门进入,二人相遇后,同时走向火塘,男的用最快的速度点燃上下两个火塘的火,女的也同样用最快的速度立即烧水,这点火仪式有着双重的意思:一是水克火,让木楞房永远不发生火灾,二是全家人的生活都过得红红火火,财源像水一样源源不断。接着就请喇嘛念经,让佛祖保佑主人家平安,全家人和睦团结、牛羊肥壮、吉祥如意。接着,主人家摆宴答谢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晚上,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又举行盛大的甲搓舞,以示祝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