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格姆女神山的传说
来源:摘选自《苯教文化之旅--心灵的火焰》 | 作者:杨学政,萧霁虹 | 发布时间: 2014-07-14 | 12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泸沽湖的西北面,巍然屹立着雄伟壮丽的格姆山,摩梭人视其为格姆女神的化身,“格”为神鹰,“姆”为女儿,“格姆”即神鹰女山或母山,因其状如一只伏卧的雌狮,又名狮子山,或孙格格姆,即狮子状的格姆山。在藏语中,格姆山被称为“探览司根格姆”,“探览”意为通向涅槃的道路,“司根”意为狮子,“格”意为白色,“姆”意为妇女,此山名反映出藏族、摩梭人古代在宗教、语言、风俗方面的亲缘关系。

    泸沽湖的西北面,巍然屹立着雄伟壮丽的格姆山,摩梭人视其为格姆女神的化身,“格”为神鹰,“姆”为女儿,“格姆”即神鹰女山或母山,因其状如一只伏卧的雌狮,又名狮子山,或孙格格姆,即狮子状的格姆山。在藏语中,格姆山被称为“探览司根格姆”,“探览”意为通向涅槃的道路,“司根”意为狮子,“格”意为白色,“姆”意为妇女,此山名反映出藏族、摩梭人古代在宗教、语言、风俗方面的亲缘关系。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狮子山下者波村里有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名叫格姆,她每天能够织出数十丈非常精美的麻布,天上的云彩、大雁、飞鸟,地上的鲜花、蝴蝶,她都能信手织出,因而远近闻名。一个天神被她的美丽迷住,刮起旋风将姑娘卷上天宫,姑娘的麻布织机和斜挎在身上作装饰的白羊皮被吹到了狮子山的岩上,至今,狮子山山顶南面那块雪白的岩石,传说就是白羊皮和麻布织机变成的。人们悲愤得呼天抢地,天神只好答应将姑娘放回,但天神出了一道难题:要人们用九千对白羊和青羊来赎回姑娘!天神所谓的青羊和白羊是暗喻炒爆的苦荞子,爆花部分呈白色,未爆者呈青色,形似白羊和青羊。可人们未解天神之意,无法如数送去白羊和青羊。格姆因人们的智慧未开再也没有回到人间,她的身体附在狮子山上,灵魂转化成神。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灵魂所附的狮子山成为格姆山,并视为周围众山神之首,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

   

    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要在泸沽湖畔举行盛大的朝山节,敬拜格姆女神。朝拜活动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色彩。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食品、美酒和苦荞子炒的爆花,或骑马,或步行,天不亮就上路了。依俗要绕泸沽湖而行,这叫转海。途中,人们将苦荞子炒的爆花撒在山谷、湖中或房屋上,也有人往树干上张挂长长的经幡,或将一面面五彩小布旗系于绳索上,再拴挂在树木之间,他们以风旗和经幡祈求消灾避祸,逢凶化吉。转海途中,人们还可以探亲访友,歇息歌舞,但是,如果出了家门又半路折回,那就被认为太不吉利了。来到了格姆山下的女神庙前,在达巴主持下,各个家族在地上摆上各种供品,燃起一堆堆松枝,白烟袅袅升空。这时,人们往火堆洒上献祭的蜂蜜、白酒、牛奶和鲜花,虔诚地向女神顶礼膜拜,祈求女神保佑人畜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老年人还到山洞中烧树枝,用烟火驱走鬼邪。大家还要到瀑布洗澡,以求清吉平安。祭罢,人们便在草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烧火煮酥油茶,集体野餐,唱调子,跳锅庄舞,举行赛马、荡秋千、射箭等娱乐活动。最后,人们还要绕格姆山转一圈,以祈吉祥,这是转山。在尽情的游玩娱乐中,青壮年男女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结交阿注(情侣),彼此对唱调子,倾诉衷情。这是中国保留比较完整的早期对偶婚和群婚残余的一个民俗节日的剪影。 





摘选自《苯教文化之旅--心灵的火焰》 杨学政、萧霁虹  
 

[ 作者简介 ]

杨学政1949年生,藏族,云南宁蒗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论著甚丰。曾主编《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丛书》(15本)、《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中国原始宗教文化图文丛书》(5本)、《云南宗教知识丛书》(6本)。著有《原始宗教论》、《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衍生的秘律----生殖崇拜论》等专著。


萧霁虹,1963年生,云南曲靖人。原为云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古籍文献和云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参撰并编辑《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中南西南公共图书馆馆藏稿本提要》、《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昆明晚清绝照》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