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足、感恩
我们的早餐,是村书记安排大家在曹大叔家里吃的。曹大叔家离学校近,他农忙后经常到学校帮忙,义务做点杂工。我们头天晚上到村子里,就在学校里和曹大叔聊了不少。曹大叔家是普米族,一家五口人,两个闺女。
赵云和朋友2004年第一次到宜低,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清秀的小女孩,当一起玩耍的其他孩子在躲避镜头时,只有她落落大方地对着镜头微笑。第二天,小女孩去找赵云,她一共有两颗糖,分给了他一颗,“叔叔,去我们家坐坐吧!”赵云答应了,却因当时行程太匆忙,很快就要离开宜低,没法应邀。这件事一直缠绕在赵云心底,他说,那小女孩善良大方又懂得感恩,这次一定要找到她,兑现当年的承诺。赵云把当年拍摄的照片拿出来向大家打听,大家立刻说,“这不就是曹大叔的闺女么!”欣喜,原来当年的小女孩就是曹大叔的大闺女,不过那孩子现在已在翠玉乡中学读初一了。妹妹就在宜低完小就读五年级,跟姐姐一样大方、好学。
曹大叔家有六亩地,耕种小麦和烤烟。去年烤烟的收成和卖价都比前几年好,听说他家卖烤烟就赚了一万块。曹大叔家是村里比较“富有”的人家,除了种地,棚里养着牛和马,还有几头小猪、鸡、鸭子和狗狗满院子跑,我们走进院子,就像走进了动物园。虽然和所有人家一样,住的是昏暗的木楞房,廊子上堆着收割下来的小麦,但母屋里干净整洁,墙壁上贴着毛泽东画像、观音菩萨和年年有鱼的年画,还有孩子们的奖状。村书记、校长和木老师和我们一起到的曹大叔家,大家被迎进待客的母屋,向坐在火塘边的爷爷问过好。大家围坐在小方桌边上吃早饭,曹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两大盆菜,三种酱料,清汤,还有很多米饭。这里的村民都很好客,主人一看到客人碗里空了,就会主动地给你添饭。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拒绝,如果你不说“饱了,不需要了”,主人会一直给你添,哪怕你把他们所有粮食都吃光。
虽然曹大叔家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城里的水平,但在村子里已比下有余,所以他很知足。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两个孩子将来有出息,能过得好。当大闺女考上中学,他很高兴也很感激学校里的老师,他说,“老师很辛苦。”所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义务到学校帮工,偶尔还会送些粮食到学校里。曹大叔的勤劳、善良和感恩,无疑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民族糅合,浓浓父爱
课后,我们分头家访。和PM一起,我们家访的第一家是由摩梭和普米组成的民族糅合家庭,爸爸是摩梭人,妈妈是普米族人。我觉得宜低村是比较特别的村子,摩梭人、普米族人、纳西人混居在一起。少数民族杂居在云贵很普遍,但我印象中,所见过的多是单一民族聚居的村落。比如说,如果这个地方共同生活着三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人会分开聚居在三条村子里,他们互相往来,但不会像宜低村这样比邻而息。对于宜低这村子的地理存在与其人们的聚居状态,我相信这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
他们一家七口,62岁的姑妈,66岁的爷爷,爸爸妈妈和小姐妹三个,大姐阿莲11岁,读四年级,二姐9岁,最小的妹妹7岁。家里仅有4亩地,3亩用来种烤烟,年产500公斤;只有1亩种小麦,根本不可能满足一家人的口粮。爸爸说,除了自家种的粮食,一年还要买550斤的大米才够吃,起码要花上500~600元。因为妈妈有风湿病,地里粗重活主要由爸爸做。姑妈和爷爷虽然年龄大了,但也没闲着,每天里,姑妈放猪爷爷放牛。妈妈的妹妹在城里,不时会寄点钱回来接济他们。妈妈风湿病要每天吃药,说是没钱看医生,由阿姨每个月从城里给她寄药。上个月寄的药吃完了,新药又还没到,断药的每天里,妈妈就得忍受疼痛的折磨。我们问阿莲的爸爸,有没有想过出去打工?他说有,但去不了,因为妈妈有病,姑妈和爷爷年纪也大了,他出去了,家里没人能照顾孩子们。我们估量着,照他们家的情况,虽然地少,但有牲口,而且有了阿姨的接济,在村里应该还不算最难,算是中等。
阿莲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放学回来就做家务,打扫、煮饭,照顾妹妹。她成绩好,喜欢语文课,喜欢读故事书,上学期的作文比赛还拿了第一名。她说长大想当医生,我们说,“你作文那么好,要不要考虑长大以后当个作家?”二姐比较活泼,阿莲没搭话时,妹妹就会帮阿莲答。问她们有课外书吗?看课外书吗?孩子们说有课外书,阿姨买的,但爸爸不让看,说要好好学习不能看课外书。我们跟她们爸爸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外书里有很多宝贵的知识,在做好功课的基础上,应该多抽时间看看课外书,特别阿莲那么喜欢作文,多看书对提高她的学习成绩是很有帮助的。爸爸一边听,一边敦厚地笑。两个姐姐成绩都可以,爸爸说无论如何要供她们读中学。至于最小的妹妹,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也就随她去了。因为年纪最小,小妹在家里基本不做家务,我们也看得出来,她比较娇气。我们还聊着,小妹就坐到爸爸大腿上撒娇。而她的父亲,宠爱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里满是浓浓的父爱。
大家送我们离开时,PM还一再叮嘱阿莲爸爸要多花点心思培养阿莲和妹妹,让她们多读书,多接触外面的事物。爸爸点着头答应,“好!会的,会的。”
** 孩子,仰起头微笑
小珍家被村书记和老师列为特困户之一。她家的环境本来不算很差,但两年前小珍的妈妈出了车祸,为了救治妈妈,一家人把所有积蓄都花光了。妈妈康复了,家况却一蹶不振。小珍的家不在学校这头的村子里,在另一个山头上,她每天必须要走上至少20多分钟的山路去上学。还有住得更远一点的孩子,大概要走上三、四十分钟的山路。路面没有被铺整过,满是碎石和细沙,下雨的时候一定很滑。我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和小珍一样,光脚穿着一双塑胶凉鞋,就这样,每天这样来来回回的走:上午上学放学、下午上学放学、晚上上学放学。晚课结束都接近九点了,路上没灯,在黑暗寒冷的冬夜里,孩子们几乎是看不到路。我问小珍和一起放学回家的同学,“晚上回家不怕吗?”她们摇摇头,“不怕!”
小珍家六口人,爷爷,爸爸妈妈,和她们三姐妹,摩梭族。大姐15岁,去年考上初中,但由于家里无法支撑中学的费用,今年不得不辍学打工;小珍排行第二,13岁,五年级;妹妹小青12岁,三年级。家里只有4亩地,一半种烤烟一半种小麦,养了两头猪,几只鸡。粮食不够吃,便卖了猪去购粮。去年一家人的净收入只有3000元,花了1500元来买粮食,给了大姐1500元读书,但还远远不足以应付初中一年的生活费(2100元),情不得已之下,大姐只好辍学。两个妹妹说大姐的学习成绩很好,她很喜欢读书,现在丽江古城某餐馆打工,月薪500元。我们很想找到她们大姐,也许能帮她复学,但她家里人都不知道餐馆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古城那么大,照片也没有,如何去找呢?
妈妈刚从田里回来,看到我和PM来家访,高兴地把我们迎进母屋,请我们坐到火塘边上,忙里忙外地沏茶、拿瓜子招呼我们。妹妹小青也放学到家了,她是个很乖巧懂事的孩子,看见妈妈准备沏茶,就立刻帮忙拿木柴烧水。妈妈不太会说普通话,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孩子们做翻译。有时候妈妈看我们听不懂,就指手画脚,不断用她那独特的“普通话”反反复复地解释,但我们是越听越糊涂,孩子们一个劲地笑,问她们妈妈说什么了,小青瞪着无辜的大眼睛说,“我也不知道。”问到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妈妈指着小青点着头说“好”,小珍的成绩就一般般。我问小青,“要读中学吗?”她一边烧火一边回答,“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钱。”小青低声说,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那你想读吗?”“想!”小珍呢?站在一边的小珍也点点头。“阿姨,你会让小珍和小青读中学吗?”PM问妈妈。妈妈想了想,用力地点点头“恩!”“但是家里条件这样,没钱供她们那你怎么办?”PM追问。“想办法。”“有什么办法?”妈妈坦然地笑笑,“借。”我们很清楚,这一个坦然的“借”有多大的分量,那是一种疼爱,一种责任,一种希冀,一种负担,也许,还有一种内疚。“听到了吗?妈妈说了,就算借钱也要供你们读书。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孝顺妈妈。”孩子们低着头,不说话了。
小珍和小青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小珍害羞内向,寡言少语,心地好,易感,缺乏自信,跟人说话时总是低着头,有一次被老师提问答不出来,还哭了。小青乐观外向,善于与人沟通,乖巧懂事能吃苦,大小家务都会主动去做,性格像妈妈。两个小姐妹都爱唱歌,梦想都是要当音乐家。我跟她们讲,做音乐家除了会作曲会演奏会唱歌,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看过音乐家表演吗?”小姐妹摇摇头。我娓娓说道,“音乐家站在一个很大很高的舞台上,被很亮很亮的灯照耀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都观众,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他们都看着音乐家在台上唱歌或演奏音乐。”看看小姐妹,正专心地看着我。“你想一下,做音乐家要多大的勇气呀!你要站在那么多人面前,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你,你不能害羞,你要扬着头,对大家微笑,表演节目。所以呀,你们要当音乐家,从现在开始就要让自己自信起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抬起头,微笑!知道吗?”我伸手抬起小珍的头,“来,抬起头来,不要老是低着头,要有自信。要笑,笑一个~ 对了!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干嘛老是低着头呀。看,笑起来多漂亮!”
小珍需要更多的鼓励。这个内向的孩子也许因为学习不如姐姐和妹妹优秀而形成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和懈怠感。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某种潜质,但如果孩子总是缺乏自信,她的潜能就有可能被强烈的自卑感和懈怠感所扼杀,而无法被发现和得到发展。像这两个孩子都喜欢唱歌,当我要求她们表演的时候,小珍一直推搪和躲闪着,而小青则大方地站出来,响亮地在大家面前唱了两首歌,大家开心地鼓掌。假如有一个进入音乐学院的机会放在两个孩子面前,我相信小青必定会主动地去争取并获得那个机会,而小珍会因为她的害羞胆怯失去机会而悔恨。
问孩子们喜欢什么乐器,小珍摇头,因为她不知道有什么乐器,也没见过。小青想了会说,“二胡。”我们有点诧异,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乐声悲戚的二胡。小青认为二胡的声音很好听,而实际上,那是她知道并且在学校的电视上见过的唯一一种乐器。
2025-03-30
2024-09-04
携手鹿得医疗,关爱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 翠玉乡医疗器械捐赠活动
2024-04-02
2022-08-29
回头看看与公益伙伴们共同走过的一年,感到欣慰鼓舞,对2022信心满满!
2022-01-28
信望爱善助-泸沽湖公益中心2021大学首年奖助学(三)期名单
2021-10-16
“千漱•千爱--云南山区儿童口腔健康关爱计划2020”于宁蒗落地啦!
2020-12-22
零学费、保就业的公益扶贫教育项目-“彩虹桥人才计划”在宁蒗招生啦!
2020-03-30
助力乡村振兴,期待您的参与!- 云南省永宁镇黑瓦落村乡村振兴项目
2019-05-30
泸沽湖公益中心“爱心暖冬-新营盘计划” 新年暖心关怀贫困山区留守老人
2019-01-04
2018-10-31
2018-10-02
2018-09-08
2018-08-28
2018-05-15
善爱守望、团结互助 - 祝愿罗文东家尽快重建家园,新生活越来越好!
2018-04-07
火灾又起,用电安全务必高度重视!助罗文东家度过难关,期待您的爱心支援!
2018-03-27
2018-03-23
2017-12-30
2017-12-30
2017-12-02
向日葵乡村卫生室二期完成,感谢大家的支持!三期项目现正接受报名中
2017-08-22
2017-07-09
2017-04-15
2017-04-10
2017-03-15
大火无情人有情,爱心援助洼布家 - 新希望、新动力,一切都会好的!
2017-01-31
2017-01-17
2016-12-26
2016-12-14
2016-11-08
2016-10-30
2016-10-11
2016-10-11
2016-08-30
泸沽湖公益中心携手丹姿慈善基金健康关爱山区儿童,安全饮水工程成功验收
2016-08-10
2016-08-02
2016-06-27
“新1001夜项目”-- 1001个故事,1001夜温暖陪伴
2016-06-08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