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路在前方(八)伸出你的手,带去生存的曙光 II
来源: | 作者:梓箬(撰文于2008年6月) | 发布时间: 2014-08-29 | 1590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存的压力,过分的操劳,令男人女人过早地衰老;营养不良,孩子们普遍比城里的同龄人要矮小;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医疗,人们缺乏卫生常识,夫妻不懂避孕,妇女不会用卫生巾,小孩生病了也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村子里有不少小孩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有个大头娃娃是前几年震惊全国的劣质奶粉案受害婴儿之一,现在虽然已得到了医治,但这小男孩的头还是比其他孩子的头要大一些;还有一个兔唇的小女孩,已经五周岁了。孩子们似乎已习以为常或不得自知,让人看得好生难过。

碰到兔唇小男孩时,他正和隔壁家的奶奶坐在木条堆上,跟姐姐一起玩耍。看到我们给她们拍照,姐姐很高兴地站好,而小男孩却皱着眉头显出一副和她年龄不相称的表情,瞪着大眼睛不解地望着我们。姐姐拖着弟弟的手,兴高采烈地把我们带到她们的家:在那半截的土墙后,一间松松垮垮、久缺修葺的木楞房,为防止屋顶的木片滑下,用长树枝和砖块在上面压着。进得昏暗的屋里,见到小姐弟的妈妈,她正蹲在火塘边给怀里的小男孩喂饭,灶上大锅里烧着土豆。屋里空荡荡的,门左边角落用木条垒起来一米见方的“床”上乱糟糟地搭着几件衣服和堆了点杂物,地上摊着小堆的土豆是她们家主要的口粮;右边角落里,在木条木片搭起的“桌子”上放着黑压压的锅盆等用具,只有一个新的小脸盘反射出屋里唯一微弱的光。这些,就是全部的家当。这个不幸的家庭原本一家五口,但在小弟弟出生没多久后,他们的爸爸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抛弃了妻小悄悄地跑了,等到村民们发现人不见了再追出去时,他人早已躲远了。年轻的妈妈不得不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兔唇孩子是老二,小姐姐六周岁,弟弟不满两周岁。妈妈下地干活的时候就由小姐姐照看着弟弟们,隔壁的奶奶有时也会来帮忙照看孩子。村里人对她们家都挺同情的,也没人责备逃跑的父亲,因为这里的生活实在太艰难,这样的事已经发生得太多了。


老二天生兔唇,因家里贫困一直没有条件进行医治。他现在年纪小,在村子里还感觉不到这个缺陷带来的伤害。但当他长大到学校里学习,或走出山区、走进社会,这必将会对她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想,如果能联系到“嫣然基金会”或其他一些慈善医疗机构能为孩子免费治疗的话,那该多好。


村子里的单亲家庭似乎真不少,多是父亲去世了或者跑掉了。小比读三年级,父亲早逝,剩下他和妈妈两人相依为命。家里三亩地,耕种玉米和土豆,生活困顿得揭不开锅或农忙季节时只能依靠村民们的帮助和照顾。和其他贫困家庭一样,小比的家就是一间小得不能再小了的木楞房,家徒四壁,紧张的口粮,家门口凌乱堆放着木柴、麻袋和一些不知道哪里拣来的杂物。小比是个乐观的孩子,赤着脚丫子跑来跑去,和小伙伴们乐呵呵地围着小冬打转。小冬掏出mp3,孩子们好奇地抢着听,小比一边听一边开心得裂开嘴,露出纯真无邪的笑容。四个小伙伴在小比家门前为我们唱起了欢快的彝族歌曲,我们给他们照相、录音,孩子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孩子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孩子们话多起来,七嘴八舌争先地给我们说村里的事。他们如此简单又满足的快乐着,令我不禁自惭形愧。


安家村的单亲家庭


孩子们说带我们去村里最富有的人家看看,我们起初以为是村干部的家,后来发现不然,也是村里靠劳动过日子的人家。这家一共六口人,三个老人,两夫妻,一个小男孩。他们属于原村居民,非搬迁户,耕地比较多,有30亩,一家人的口粮供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还养了猪、羊和鸡鸭去卖,除了生活开支,收入还有盈余。


这户人家安置在村子另一侧,土墙围起来一“大宅子”,分有前院、内院和后院。前院的房子是“土木结构”,用来放置杂物和圈养牲畜。与纳西人住的房子不一样,这个“土木结构”是由木头镶嵌成房子的框架,然后在木架子上填满土砖,由于没有水泥混凝,只是单纯地把土砖垒叠起来,土砖块间的空隙明显可见。内院里,母屋虽然同是木楞房,但修葺良好,屋顶上整齐地铺着瓦片而非木条,里面也是空空的,没有什么家当。母屋右侧约莫七八平方米的小土屋,居然安有窗户,墙面还用水泥粗糙地糊过。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全家的娱乐视听室,屋里有电灯,有电视机、DVD机、收录机和音箱,用来放置这些家电的铁架子还被团团簇簇的塑胶花装饰得喜气洋洋,正对面还放了一张类似“沙发”的东西。还有固定电话,主人说除了初装费,购买那个座机还花了258元。一看,座机上有“中国电信”的字样,分明是中国电信的赠机,这个小地方的电信分局居然高价出售赠品来骗这些老实人的钱以牟取不当得利!主人说亲戚朋友都没有电话,所以这个电话几乎是没怎么用过,想来,纯粹成了“财富的象征”了。看到这么多电器才想起来,村子里有电缆,不是村子不通电,而是对于这里的穷苦百姓来说电费实在太贵,用不起呀!到后院看看,是片空地,用来堆放柴禾的。



要说村里的“富裕”人家,我们看到的有三户,除了这家之外,另外两户一是村长和他儿子家,另一户是村文书的家。村长家族和文书的“大宅子”建在村口大路两边上,和其他人家的房子隔了有一两百米。我们经过时,还看到文书家门口停着辆私家车。这两位村官我们无缘见到,不晓得他们家里是“富裕”到哪种程度,不过光看宅子的外表和那私家车,不用想像也能知道差距有多大。无论是贫困山区还是发达城镇,巨大的贫富差距都一致存在并且不可避免。


时候不早了,我们正离开安家村时,村里大小孩子们都干活回来了。有些孩子还小,没到读书的年纪,提着水桶或背着箩筐;大孩子放学后都会帮家里做劳务,放牛赶马、挑水做饭。我们碰到一个放马回来的男孩子,怀里抱着雨伞,拽着那匹瘦马的缰绳。


更让我们为之动容的是,有两个女孩子坐在田边道旁在黄昏落日的余晖下做功课。村里的居民基本上都用不起电,孩子们只能抓紧大自然赋予的每一丝光亮来埋头苦学。土地是她们的凳子,膝盖就是她们的书桌。听杨校长说,有一次他来安家村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一边放牛一边趴在牛背上入神地看语文书。想起城市里那些享受习惯安逸、被娇惯了的小皇帝们,真应该让他们来看看山里的孩子是怎么生活、如何刻苦学习的!


安家村的贫困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想像,甚至一度令我陷入了一种深度的无力感中。然而,今天再翻看这些孩子的照片,发现在他们纯真清澈的眸子里原来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他们也迷惑,但他们没有放弃希望。我们更不能放弃他们,任何一个孩子,任何一个家庭,虽然很艰难,虽然我们很渺小,虽然我们的声音很微弱,但我们还是可以伸出我们的双手,给他们带去一点点光亮,带去一点点温暖。滴水也能汇成百川,不要怀疑我们自己的能量,不要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这些孩子们,值得我们去关怀,需要我们的帮助,请不要再把他们遗弃在社会的角落。纵然我们只是千万颗的小沙砾,但汇集在一起,就能铺成路,既然有了路,就会有希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