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转山节
来源: | 作者:泸沽湖公益 | 发布时间: 2014-10-11 | 14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转山,摩梭语称“俄过”(wagua),又称“日则过”。“日则”即山神,“俄”为山,“过”为转。转山节行于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白露前后),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山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转山节由来已久, 当属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摩梭人古代属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定居于山岳之间、江湖之滨,所以摩梭人最早崇拜的自然实体固然是山和水,转山转海就是摩梭人崇拜自然实体的群众性活动。根据民间传说,转山节即始于摩梭祖先泥月乌时代。据史书记载,摩梭祖先泥月乌约在唐初定居并得势于永宁,所以转山节也当始于唐初,距今一千多年历史。


    最初的转山节,并不是集中于永宁格姆山,而是哪个摩梭村落靠着哪座山,村民就是敬拜祭祀那座山。中唐以后,泸沽湖曾为土番所据,随着佛教的传入,转山节逐渐附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整个泸沽湖人转山时皆集中到格姆山,因为生活在格姆山下的泸沽湖人,从格姆山的阴晴云雾判断天气,并认为这是女神格姆为族人发出的信号。当地谚语说:“格姆山戴帽,农夫睡觉”,意即当云雾笼罩格姆山就要下大雨。所以,泸沽湖边的人把格姆山当作共同崇拜的山神,而且当地人经过长期总结,发现处暑和白露两个节令之间是决定粮食增减的关键时刻,所以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约契,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这天,泸沽湖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来共同敬拜格姆山,祈求格姆女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藏传佛教的地域名称中,永宁被称为“塔垅”、“探揽”、“达蓝”等。永宁的格姆山,因其雄伟壮观,倚天耸立,昂头挺胸,颇能代表摩梭人的气质,为藏区称为“深格格姆”,又代表美丽女神的化身。所以后来永宁盘地和泸沽湖滨的摩梭人就集中朝拜祭祀格姆山。金沙江畔的摩梭人和蒗蕖坝子的摩梭人,虽不能到格姆山朝拜,但仍有朝拜各村落所靠之山的习俗和遗风。 


     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永宁者波村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叫格姆,她美貌出众,还能吹悦耳的竹笛,唱优美的歌。她纯美的歌声一响起,奔驰的马鹿会驻足倾听,飞翔的百鸟会停止鸣叫。此外,她还十分勤劳能干,可以把天上的云彩绣在衣服上,可以把流水的波纹印在裙子上,九村十八寨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自信的小伙子们都前来向她求婚。不料天上一个男神看中了她,用一阵旋风将格姆卷上了天,整个永宁坝子的人都倾寨而出,一起呼叫追赶,男神在慌乱之中,松开了抓着格姆的手,格姆重重地摔在地上死了。她的身子化成了一座山,灵魂却变成了一个女神。这位善良的女神,经常骑着白马(一说骑鹿)外出巡游,不仅保佑这一带的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且特别赐予妇女体壮貌美,婚姻幸福,子孙繁衍。又说这位女神十分美丽,她与周围的男山神结交“阿夏”,过着自由的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格姆女神的节日,各地山神都要前来聚会欢娱。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这里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转山活动。为了赶来参加这一盛大的节日,许多远道的摩梭人要翻山越岭,乘舟涉水,走几天几夜才能赶到这里。就是住在区镇上的人,头一天晚上也几乎都不睡觉,男人为全家备足吃喝,带足祭祀用品和诵经的法器,小伙子们准备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女人们则整夜地梳妆打扮,选来试去穿上最漂亮的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阿妈的操劳下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自己是这一天最美丽的姑娘;老人们在为欢度转山节而准备着经幡,他们还尽可能多地带上自己的饰物,以展示自己的富有。这一天,不仅是摩梭人的一个神圣节日,同时还是摩梭男女结交阿夏的良机。他们可以在转山庆典或表演中结识自己喜欢的阿夏,因而老一辈人常常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首饰,全部戴在年轻人的身上,希望他们用自己的美丽征服自己称心如意的阿夏。


    太阳初升,泸沽湖畔静谧动人。女神山还笼罩在一层遨魂的云雾里,整个永宁坝还沐浴在晨雾中时,村子里就已欢闹起来。扎美寺的僧侣们骑着马,排着长长的队伍,头戴高高的鸡冠帽出现在公路上时,朝拜队伍就会在后面开始挪动步子。人们大呼小叫陆续出发了,火把把整个镇子照得通明,犹如白昼,远远的山上,影影绰绰地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火光,忽隐忽现。行到半路,天蒙蒙两了,借着晨曦的微光,山脊、山坪、山脚、大路、小路、河边、草地、田地、丛林...... 人们无形中排起了长长的队列,拉着马帮,扶老携幼,接踵而行。各村寨的青年男女衣着盛装,携带供品和饮食,还有的背着干柴和炊具,络绎走向女神山。 

 

     格姆山,泸沽湖人心中的圣地,磁石般地吸引着颗颗虔诚的心。他们怀揣着美好的心愿,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它朝圣。身披金黄色裂装、头戴紫色鸡冠帽或斜穿绛紫色服装的喇嘛是盛会的主角,他们来自不同的村镇,单独组成队伍,每个队伍往往都是长达二三百人。他们人人骑着马,十分威风。在摩梭人中,他们是最受尊敬的男人,此刻更显露出他们崇高的地位。马铃铛响一路,缭绕山际,就像有节奏的圣音轻叩摩梭人的心扉。


    人们沿着格姆山和泸沽湖的小路,有的沿顺时针方向向右转,有的沿逆时针方向向左转,在路上遇到,他们就互相打个招呼,再各走各的。到了某个歇息之地,无论左转右转的,都可以一起休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这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信仰藏传佛教的,顺时针方向转;信仰苯教和达巴教的,逆时针方向转。不管怎么转,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对女神山的敬仰。


    山腰上有朝拜山神的祭祀点,被成为“索括库”。人们每到一处祭祀点,都要烧上几缕放着炒面,撒着水和牛奶的松香叶来敬神,周围再撒上“日路补”(即苦荞子炒的爆花),在周围的树枝上扯起印着山神图腾和祷告经文的布旗和纸符。这时,达巴开始用高昂的诗歌祈祷山神,喇嘛一手摇着拨浪鼓,一手摇着手铃,由几个小伙子吹出悠扬的海螺声,男女老少则成排地站在一起在各种交织在一起的美妙声音中朝着香堆磕头、祈祷。到山脚祭拜后,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风马旗”布条拴在树上。喇嘛们搭起白色的帐篷,挂上神像,摆好祭品。喇嘛们排成两列,盘起腿坐在帐篷里鸣响法号和哎呐,开始诵经。在喇嘛的诵经声中,朝拜的队伍缓缓绕祭坛及女神庙里焚香、升舞火、献祭品、叩头祈祷,许下自己最期待的心愿。人们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对山水虔诚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动而难忘。 


     祭祀完毕,人们以家庭或氏族为单位,这儿一群那儿一伙地在草地上围成一个个圆圈,让那绿色的草坪上点点帐篷拔地而起。他们燃起释火,煮上酥油茶,地上铺满各式各样的点心。然后是唱调子、赛马、荡秋千、打跳等娱乐活动。野炊期间,人们最喜欢跳的是凤凰舞、狮子舞。随着鼓声响起,两只凤凰鸟欢快起舞,一群身着百褶长裙的摩梭少女,手持花环,在狮子与凤凰之间来回穿梭歌舞,那快乐的节日气氛真是羡煞天下人。他们用欢乐的歌舞赞颂格姆山神的美丽、聪慧,祈祷永宁坝子、泸沽湖畔繁荣兴旺。随后,人们还要顺时针环山绕行,以祈吉祥。有的顺路返回泸沽湖边,或骑马,或徒步,或划船绕湖行走。祈求生育的人,则到格姆山腰的崖洞里,祈求女神保佑他们喜结良缘,顺利地生儿育女。入夜,就地露宿,跳锅庄舞,这也成为他们一年一度的狂欢盛会。湖四周红红绿绿的转山队伍如同一条斑斓的长龙,游动在美丽的山水之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