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路在前方(六)拓荒者
来源: | 作者:梓箬(撰文于2008年6月) | 发布时间: 2014-08-29 | 15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价的包车我们付不起,结清了之前的包车费用,后面的路程就一段段地搭车啦。出了镇,到温泉村瓦拉别完小的这段路漂亮多了,村子的路面是修整过的石子路。我们坐的蓬蓬车虽然一路颠过去,但在车蓬里晃晃荡荡地观赏着细雨中的鲜丽绿树和乡间村色、眺望叠远山峦的感觉,根本就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瓦拉别温泉小学,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一所学校,的确令人感到兴奋和鼓舞,我们甚至还一度疑惑并错误低估了这片土地的困况。我们到步之时已过下午四点,还有半个小时,孩子们就放学了。杨校长招呼我们到学校新建立的电脑室里休息,教室的窗口上挂着一个崭新的木牌子,写着:永宁助学发起捐赠项目 “爱卡云南”温泉完小电脑教室。杨校长介绍说是热心人士捐赠的电脑,刚到没多久,今天才拆了包装把电脑给装起来的。数了数,一共8台电脑,都是旧电脑了。小冬逐一查看了每台电脑的配置,发现各台电脑安装的系统都不统一,除了一台电脑配置属中等,其他电脑的配置都只够支持最基本的Windows系统,内存也非常小,只能给同学们用来学习基本系统操作,打打字写写文本文档,要做图片或音乐、上网、游戏等是不可能的啦。校长说没关系,目的只是要孩子们能接触到电脑。他准备给高年级的孩子们开设电脑课,首先要求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都要学会操作Windows和打五笔,然后再去教孩子们。所以到下课时间,我们就看到有老师来到电脑室认真地练习。

赵云在04年首次到温泉小学的时候,学校只有一栋土楼,连操场都没有,学校里就只有90名学生;现今那栋土楼已经成了学生宿舍,有了小操场,还有两栋教学楼(分别是两层和一层),完小里有300多学生,加上其他分教点(村小),瓦拉别温泉小学共有学生500多人次了!我们感叹着发展变化的迅速,杨校长说,“很困难啊,都是靠别人捐赠筹建起来的。”


杨校长在瓦拉别小学任职12年,是一位很值得敬佩的校长。他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国家分配的优厚工作,怀着满腔热血执意回到穷困的家乡任职。他有很多有利于发展学校和培育学生的想法和计划却无法得以实现,最要害的阻碍并非来自客观而是主观。越是贫困的地方,人们的思想桎梏就越是沉重,很多事情不是一厢情愿的去努力就能达成,没有自上而下的通达,你就只能四处碰壁、被多方阻挠。多年的艰辛让杨校长深深地体会到,要变革、要脱贫,首要的是转变人的思想。他很清楚明白,这将是一个如何艰难而又长久的工程,而要停止狭隘和无知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唯一方法就是正确培育和引导孩子们,他们是新生力量,是未来的主导。“感恩、奋斗、发扬、贡献”八个大字的校训,清晰醒目地嵌在教学楼上方。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校长对孩子们的要求和冀望,还是一种贫困地区应有的精神和自强的信号!


师资力量缺乏同样是瓦拉别温泉小学的大难。但杨校长说的是,若非真心实意并且有能力的老师,他是宁缺毋滥。上面分派下来的老师是正式职工,即属公务员,在当地是个收入相当不错又体面的工作。校长的月薪是1700元,其他作为正式职工的老师按工龄领薪水,基本都有1000多元,最高的能拿到2000多元,比校长的收入还高。如此一份“美差”,自然便少不了青睐教师职位的人。在山里其他学校,对上面派下来的老师,校长一般都不会抗拒,即便师资不好,因为确实非常缺老师,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杨校长则不同,他自己为新来的老师订立了试用期,如果教学能力不过关、工作态度不好,没有真心实意为学生付出的,管你什么来头,一律辞退!

 

而对于支教的志愿者,杨校长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曾经有一志愿者,为某地某政府官员的孩子,到学校支教不久,校长就发现了问题:那志愿者教学很随便,不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课后从来不主动和学生谈话。不到一个月,某地就来了几批记者,有电视台的有报社的,他们到学校采访拍摄那个志愿者,并在他们当地的媒体上大肆吹捧该志愿者的支教事迹。杨校长知道后,随即要求那志愿者离开。那志愿者很诧异,但在校长的坚持下他还是离开了,他很不解的问,“我来你们学校支教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吗?你管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来当老师就好了啊。”杨校长说,那人是来沽名钓誉的,不是真心为学生,我不能让我的学生被误导。把在贫困山区教学作为仕途的跳板或给自己镀金,这种事我们已不是第一次所闻,然而听到这个故事,依然觉得很生气,那种人是不配“志愿者”三个字的。


学校里还有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支教老师,是一位40多岁的美国朋友,在温泉小学支教7年。她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蕊兰。人如其名,这位老师是那么的惠质兰心,而这里的孩子们,就是她心中宝贝的花蕊。因为有了蕊兰老师,瓦拉别温泉完小开天辟地般地有了英语课,成了云南山区里唯一一所开设英语课的小学。一穷二白的开始:没有教材,自己编写印刷;没有教学大纲,自己制定;没有足够的老师,自己负担从三到六年级的所有教学;没有资金,自己掏;语言不通,学;村里没有印刷厂,便一趟一趟地往县城里跑。没有收入,生活费由70多岁的老母亲从美国汇助,省吃俭用之余,还捐助特困的学生。这就是蕊兰老师,一个不断付出、不求回报的跨国志愿者。

然而,当我们首次见到这位可敬的老师,却是她待在温泉小学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她就得离开瓦拉别,由于签证问题,蕊兰老师不得不告别她心爱的学生们。7年前的瓦拉别,一个及其封闭落后、思想闭塞的贫困山区,一个美籍老师千里迢迢跑来义务支教,她所受到的并非村民和县政府的热烈欢迎,反而更多的是好奇、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历经多年,各种艰苦和辛酸,当初的误解和猜疑终于在村民们年复一年的观察和感知中渐渐消融。蕊兰老师用她无尽的宽容、忍耐、无私付出和爱,获取了老师、孩子和村民们的信任和爱戴。听过蕊兰老师的故事,我难以想象她瘦削的肩头在这么多年是如何背负起这无边的深重。我再也无法抑制我的泪水,只能用拥抱来表达我的敬意和关心,诚恳地,“老师,你辛苦了。”在场所有人,包括和老师一路并肩走来的杨校长,都不禁落泪了。老师拍拍我的背,微笑地安慰我们道,“不辛苦,都过去了。”


同学们对蕊兰老师都显得依依不舍,几个女孩子编结了美丽的花冠给老师戴上。老师是最难过的,看得出来,她在努力地平抑内心,尽力地对孩子们微笑。她戴着美丽的花冠忙里忙外,打点交代着一切事情,认真地给学生们作课外辅导和答疑,一直不舍得把花冠摘下来。我们不忍心再去打扰她和孩子们的宝贵时光,也不忍再去问更多的曾经种种。我唯恐钩起更多让人不安的回忆,也许是因为我脆弱的心灵承受不起更多的黑暗和难过,而并非老师不够坚强。我相信蕊兰老师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里面也有阳光明媚的一面承载着无数的欢乐、爱、感动和希望,这些便是除了使命感之外支撑着她熬到现在的最大动力。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蕊兰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在我心目中都是最美的。


杨校长、蕊兰老师、各位老师还有志愿者们,就像一群拓荒者,不吝挥洒着汗水,在这片荒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爱和希望、耕耘育人。无论是日晒雨淋,还是风霜怒雪,都不能令他们停止。他们战战兢兢、诚诚恳恳,并坚信着,脚下的这方土地,只要不懈努力,有一天将终成沃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