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木底箐牦牛坪行记
来源: | 作者:杨晓松(撰文于2010年2月21日) | 发布时间: 2014-08-29 | 1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早以前就听说永宁乡木底箐村委会有一个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彝族村庄。村庄里共有三十多户,一百多号人。村庄至今没通公路,没通电。只有极少数人会讲汉话。几乎与外界接触。因机缘不凑巧我几次准备都未成行。


前天因一个偶遇,得知牦牛坪出产荞麦和洋芋,而去年七月份的一场雹灾,使牦牛坪村几乎连种都没收回。而该村在政府规划的“天然林公园”没有享受到“退耕还林”,通往泸沽湖景区的电线从村头上空横贯而过,电线底下的村户却无缘享受那代表现代文明的电灯。晚上都点松明过日子。我于是更加坚定了去该村探访一下的念头----去看看哪里的村民和孩子上学的情况。


昨天早上我还在送给学生的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和四十几双儿童胶鞋时,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说有一位沿海的法师带着徒第到永宁,问我能不能见一面,由于想到今天路途的遥远,我本要拒绝,但人家来自千里之外,于是答复说我九点钟到他们的住处,只有半小时时间。对方爽朗地答应了。

    

当我九点钟到法师下榻处,只见他已然准备好了。待我献上哈达后,法师一一介绍了徒弟们。寒暄中不经意谈起了捐资助学一块,当他们听了我的一些经历后,已有人泪含满眼,更有的随即取出随身带着的糖果毛巾。随后法师一行人又捐出二千六百元人民币。我当即表示要买一千斤大米和清油若干,今天就要送到牦牛坪村,并告诉他们了牦牛坪的情况。他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跟他们道别后我到街上买了一千斤大米,大米又涨价了以前一块七/八一斤的现在卖二块七/八。一个小时后当我驱着车出发到街头时又遇到了这一行行善人。当他们看到他们的钱变成大米时,纷纷向我行礼祝好并嘱咐我注意安全。我好生激动,心里默念:愿他们的功德回向所有有情,所有众生!


别过他们我独自驾车向山上驶去,一路上想起了过去来支教的同行们,多少人曾经伴我走过这风风雨雨,成就了多少贫困孩子的求学梦,而今天这趟他们有的结束了支教生活,有的回家过年了,此行就只剩下我一人,不免有些唏嘘,为什么本地近两万人中就没有一个和我志和的呢?为什么对哪些“生活在底层”人无动于衷呢?······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接踵而来。


公路刚开始还行,后来已不成为路了,负重的皮卡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没路可走了,停下车一看时间刚过中午,正犯愁怎么通知村民或村长时,正好过来一个看稀奇的放羊人,于是请他帮忙去村里找人,我一并告诉他我的名字和拉来的物资是要免费发给村民的,他听明白后答应了他转身消失在苍苍茫茫的山谷中。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在垭口这边出现了几个人影,还伴着小孩的笑声,近了一看有二十几个小伙`七八个孩子,我终于又振奋起来,忘记了饥饿,把这些大米·清油和儿童用品逐一分给村民,小伙子们每人肩扛一袋大米手提儿童用品,孩子们也提的提·抱的抱开始爬山,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了他们的村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寨子。荒凉·穷困足以形容它。我坚持先去看看学校,学校的模样让我说不出话来:一幢破败得没有了房顶且支离破碎的木楞房已就废弃。一幢头上横七竖八盖着黄板的小平房(也就是木楞房)就是教室······这大概就是惨不忍睹吧?

学校的屋顶 / 讲台与黑板

 


村长告诉我,我是九五年以来第一个进村来的外人,是稀客。难怪老的少的都来了,光头的·赤脚的都来了,一时间我成了动物园的大猩猩。不管我走到哪里走到谁家,身后总跟着一大堆人,看我访问,看我拍照,好热闹。


这六位姑娘一字不识,被人带到东莞打工,不会签名被赶出厂门,要不是泸沽湖公安分局的杨局长亲自去找回来(费用每人4000元),今天还不知道会在哪里呢。


 


这是村民日常食物---圆根、荞面汤。

 


小姑娘四岁、父母带着弟弟去永宁医院治病,家里的活儿全靠她打理。


这是村里的两所土墙之一,岌岌可危。


这家子,妈妈死了,继母跑了,爸爸开始有点精神分裂的样子(村里人说他疯了)两个孩子衣食就没有着落了。


到下午五点半,村长留我吃晚饭,虽然连午饭都没吃可一点食欲都没有,勉强吃了我记事以来最少的一顿(一小半碗)饭。随后在村民的簇拥下走出村口,朝着夕阳下的箐沟走去。。。。。。。


晚上九点半我回到家时,妻女依旧热着饭菜等着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