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公益中心

LUGUHU PUBLIC

标题摘要内容


路在前方二 (二)走出第一步
来源: | 作者:梓箬(撰文于2009年6月) | 发布时间: 2014-08-29 | 16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半山以上,一路熟悉的景色,让人有一种抑制不止的期盼,不断地对自己说,“快到了,快到了!”仿如归乡情切的游子,纵然事实上,这是只曾在一年前短暂拜访过的村落。车子才到村口,我就瞧见宜底完小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兴奋地叫起来,“看,那就是学校!”远远就看见了学校新修的围墙,多年的小土墙已变成砖砌的水泥墙,原本的木门架已被红红的铁门取而代之。耀眼的新校墙,被周遭一片土黄围绕,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一行人兴冲冲地跑进学校时已下午六点多,学校里只有住宿生和五六年级回校晚自修的同学,都远远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快到车上去搬书!”我们话音未落,几个熟面孔的男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出了学校,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就把车上的几箱书和文具全给搬了进来。一本好书,不仅是给孩子们带来知识,还是培育美好人格心灵以及认识世界的一阙窗口。说脱贫,说发展,光叫政府拨钱叫别人捐款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如果人的思想观念一直停留在落后的模式中,即使给他们再多的钱也决计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教育,必须走在区域发展的前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一直致力于山村学校的图书室建设。2007年国家“万村书库”工程为宜底村分配了3000册图书,村里没有公共活动室,就把所有书都放置到学校。基于“保护国家财产”的考虑,这些书在去年我们到宜底之前都一直被锁在学校的角落。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校长添置了书架,把“万村书库”的图书都整理了出来,开放给老师和学生借阅。再到宜底完小,我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3000册图书的命运。找到放书的地方,其实是一间较为宽敞的教师宿舍,五个书架,基本所有图书都排列上去了。我仔细地查看了一下,有很多有关农业耕种养殖的书,还有文学读物和一些科普书籍,但都是针对成年人的内容,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我只找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留在村里务农的成年人基本上学历都不高,还有不少人连字都不会认。看着这些书,真是唯有一声叹息了。我能理解政府“万村书库”工程的初衷,但是这种传统式不考虑地方因素不对症下药搞一刀切的做法,这种不问收效只求排场的模式,不过是徒劳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金钱。走出放书的房间,我望向隔壁的教室,看上去仿佛将要掉下的破落窗页用木条固定着,仍旧是我去年看到的模样。回头望望那学校的新围墙,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有点刺眼。我想,如果把修围墙的钱省下来把教室的窗户都修整修整,那该多好


趁着同学去叫校长的时间,我带小玲她们第一次到宜底的朋友去看学生宿舍。孩子们看到我们来,又习惯性地偷笑着躲在一边。看来该对如何改变孩子们这种“羞答答”的习惯想些办法,教会孩子们如何大方与人交往。在封闭独立的山村里,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太少,不像城镇里的孩子那样经常有机会学习社交和表现自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进行丽江夏令营活动,为什么坚持要把孩子们带到城里去的原因之一。我只好扬扬手中的相册,大声喊道,“我带来了去年拍的照片,谁----要----看------啊?”这招好使,呼啦啦地一下子,男生女生都围上来了,还没待我好好反应过来,手中的相册已被抢一空。佳茵和小玲在一边上看着直乐。这边的山村物资极其缺乏,相机并不普及,别说孩子们难得有机会拍照,村里的老人可能一辈子里也没能拍过几回。所以这次到宜底前,我特意把去年拍下的各家照片挑了些好的洗了带过来送给他们,希望能为他们留下一份珍贵回忆。


学生宿舍的变化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虽然还是那栋砖木结构的小平房,但去年破烂不堪、逢雨必漏的屋顶已经装上了新簇簇的吊顶,看上去还算结实。内外墙面也粉刷过了,但内墙剥落的墙面还没完全修复,即便如此,曾经一但关上房门就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已经显得亮堂和整洁了许多。那些吱嘎吱嘎响的木床终于被淘汰了,现在都是漂亮的双层白色铁架床。这番变化让原本令人感觉摇摇欲坠的小平房一下子显得神气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住宿环境的安全系数增加了。赶过来的校长介绍说,年头镇长来视察了一回,看到学校的情况,回去批了一点款项下来,校长便利用一部分钱整修了这些。纵然看上去只是些小小的变化,但却是何其难得啊!要知道,从赵云2004年第一次踏入宜底至今,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宜底完小的校舍建设发生改变。由于交通的不便,使这里长久以来缺乏政府和大众的关注,就像这次载我们上来的小面包司机,他就在这山脚下生活,却从不知道山上原来有这么一个叫宜底的村落!我真心希望,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步改善,和宜底、安家村一样的众多偏远贫困村落,可以不再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实质性的扶持,可以如孩子们的美好愿望那样,快点发展起来!


校长看到我们到来也很高兴,头一件事就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的新厨房,“我们建学生饭堂了!”。学校有28位住宿的同学,之前一直都是各个孩子每周自己背上米、菜和木柴到学校,每天自己打水烧饭。去年来宜底的时候,看到那么小的孩子一排排地蹲在乌烟瘴气又昏暗不堪的厨房里用石块和砖头砌起的小灶煮食,泪水忍不住就掉下来了,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跟同伴埋怨说烟太熏了,其实心里酸得要命。现在看到新厨房虽然简陋但干净明亮,一个大灶台,两口大锅,炊具和木柴放得整整齐齐,令人欣慰多了。学校没有钱请专门做饭的人,所以学生的饭菜都是由校长夫人来操劳,统一煮食,然后分给孩子们。据说镇长为学校建食堂是专拨了一万元的,但钱却没能直接下到校长手里,而是上头派人来修。无论是由上头来动工或学校自己做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一万元的经费却只砌了灶头?官老爷修食堂,只管灶头,不管锅子,光能生火,不能煮食。无奈之下校长只好从其他经费中抠出买大锅、各种炊具和学生餐具的钱。


另一件大好事则是在教室楼前新建的蓄水池。去年这个时候,孩子们还要提着塑料罐子来来回回地上山打水,遇到雨天路滑或者寒冬凛冽时,低年级的孩子上山打水就很危险。校长曾经花了一年多时间反复向镇教育局申请经费修建蓄水池却迟迟未果,直到去年丽江夏令营,一位热心的企业家听到这件事后立即就捐助了一万元给宜底完小以修建蓄水池。校长买了管子,从高山处的干净水源引水到学校的蓄水池。有了蓄水池,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终于能轻轻松松地用上干净水,再不用每天花时间来回上山打水啦!校长把这一万元的使用细节一一记录了下来,盖上学校的章,把清单交给赵云以转交捐助人。


学校的变化比我预想的要多,尽管在这些转变中出现了不够恰当的面子工程,也有尚可再斟酌之处,毕竟,有了心,做了事,便是一个好的开始。走出了第一步,就不能让它再度停滞。小面包司机在送我们上山时问,“为什么你们要大老远的来送书?”赵云说,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这次我们也要问问孩子们,叔叔阿姨这么大老远一趟一趟去给他们送书送文具,到底为了什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