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节选整编自《摩梭人生态文化研究》2010年9月版,虽然2010年的数据相对滞后,但文中所反映的各项历史问题不容忽略,各种现实问题也依然存在。希望通过以下节选内容,能让读者对泸沽湖湖泊的生态与保护的急迫与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
泸沽湖是长江上游五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属金沙江水系,湖泊面积50.4平方千米,海拔约2690米,平均水深40.3米,最深处达93.5米,透明度高大11米,最大能见度为12米(万晔,1998),湖水清澈幽蓝,湖中有5个全岛、3个半岛和1个海堤连岛,形态各异,翠绿如玉。19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在其《中国古纳西王国》中描述泸沽湖:“无法想像比这更美的一个布景。”
该湖地处我国横断山系北段高山峡谷区,滇中盆地山原区及滇西北中山山原亚区的交界地带,地理坐标为27゜41’~27゜45’N,100゜45’~100゜50’E,属于云南省的宁蒗县和四川省的盐源县共同管辖。全湖分亮海和草海两部分,是从亮海中部画线的界湖,东南部属云南,西北部属四川。四川部分加上草海约占湖泊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摩梭人称泸沽湖是“溪纳咪”,意识是“母湖”、“母亲湖”。《盐源县志》(1864)记载:“左所有巨泽,周七十里。曰:鲁枯湖。俗谓勒得海子。奇镜也。”是百鸟群集,候鸟、野鸭的栖息之处。
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摩梭人奉之为“母亲湖”,也被人们誉为“蓬莱仙境”。清朝同治年间文人曹永贤(盐源县人)诗云:“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不知汉武皇,开凿西南路。灵鳖鼎足蹲,飘渺疑飞渡。莫载俗人俱,恐为风引去。”
泸沽湖沿岸居住有摩梭人和彝族、汉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白族、壮族7个民族,约1.3万人,其中摩梭人约6000人(四川泸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泸沽湖风景区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四川省将泸沽湖列为省级风景名称区,云南省将泸沽湖列为自然保护区。
该湖水天一色,水平如镜,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漂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原离都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每逢晴天,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景象奇丽,泸沽湖犹如一块明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碧波荡漾,风光迷人,有“高原明珠”、“一片净土”、“东方第一奇景”之称。这里生态良好,民风古朴,湖光山色与浓郁的传奇风情充满了深邃神秘的色彩。
泸沽湖的自然环境
泸沽湖地区属西南季风区,年均温度12.8摄氏度,年均降水1000毫米。由于湖周群山环保,北方寒流很难到达盆地区,加之有容积达21亿立方米的水体调节,形成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较短,热量较丰的特殊小气候环境。泸沽湖略呈北西—东南走向,长约9.4千米,平均宽5.2千米,平均水深40.3米,最大水深93.5米,最深处位于狮子山脚下,最浅处在左所岛以南。泸沽湖水质透明,水色为[贺里尔.乌里(Forel-Vle)方法]8~9级,透明度7米~10米。湖水矿化度低,为弱矿化软水。湖水10米以上pH值在8.4~8.62,10米以下pH值为7.7~8.4,呈微碱性,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也有利于进入湖体的重金属元素沉降。从湖泊营养类型评价,湖水中所含化学成分如钙、镁、钠等离子的含量较丰富,磷含量已接近于中营养型湖泊,但氯、铁、硅含量及有机物耗氧量均较低,属贫营养型湖泊。
泸沽湖湖水除靠三处泉水补给外,主要靠雨水补给。泸沽湖的集水面积不大,247.6平方千米,入湖河道都十分短小,较大的有由东岸汇入的山垮河和南岸汇入的三家村河。临时性的沟溪汇水和区间坡面漫流是湖水补给的一种重要形式。湖水出口位于四川盐源县境内,每年6~10月份,湖水经东侧的大草海及盖组河排入雅砻江,汛期出湖流量达3立方米每秒~5立方米每秒,10月份以后排水量甚少,每年1~5月无湖水外泄,基本是一个半封闭湖泊。虽然泸沽湖库容量大,且蓄水量变化较小,是一个产流条件较好、湖水补给比较充沛,而水量损耗又相对较小的半封闭湖泊,但是,由于水资源补给量少,动储能力低,所以泸沽湖湖泊生态比较脆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丽江水文站、云南省地理所先后对泸沽湖水质进行化验,确认其水质基本无变化。仅在局部区段因游客增加,管理不善,有认为污染现象。较为突出是村庄聚落的湖滨区,因旅客增加,管理不善,在风浪乍起后现一条30米~50米的浊水带;在大小鱼坝处因山林破坏,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开始有淤岸和湖泊新三角洲出现。据2007年4月,云南省发布的2006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泸沽湖主要污染监测指标值为:高锰酸盐指数:1.06mg/L,生化需氧量:1.00mg/L,总磷:0.005mg/L,总氮:0.11mg/L,营养状态指数:15mg/L;年监测泸沽湖水质类别I类,水质优良,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月度监测表明,12个月水质期类别均为I类;与上年相比,水质保持I类,水质稳定,仍为贫营养。
泸沽湖地区生态多样性
泸沽湖地区的自然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的交互作用及原住居民摩梭人传统文化,形成现今的高原森林湖泊生态景观,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行列”。由于居住在湖畔的摩梭人传统的生态文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摩梭人口的缓慢增长,长期以来,泸沽湖地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虽然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泸沽湖风景旅游区以后,泸沽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使原先被认为破坏的生态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目前泸沽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但大多为次生植被),泸沽湖地区现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137科,440属,870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7属,41种;种子植物120科,413属,829种。已记录的哺乳动物29种,鸟类65种(湿地鸟类39种),两栖爬行类7种,鱼类12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4种,二类保护动物9种。
摩梭人的母湖崇拜
摩梭人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古羌族中最古来的一支--“氐羌”羌人部落的后裔。其传统的“达巴教”是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基本思想是自然崇拜。藏传佛教传到泸沽湖、永宁坝子之后,两种宗教相互渗透、融合,影响着摩梭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传统的达巴教自然崇拜并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摩梭人的信仰体系中形成了典型的母湖、神山信仰体系。
母湖崇拜:泸沽湖,摩梭人称它“溪纳咪”,指大海;“咪”有女、母、阴性等意思,加上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以母为大的习俗,故也称它为“母湖”。
摩梭人对神山、圣湖充满了虔诚和敬意,并要定期进行祭祀。摩梭人认为农历每月的初一、五、十五、二十五日神仙们都要出来活动,此时朝拜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因此,每到这些日子,当地摩梭人就要上山烧香祭山神,转海祭海神。转海,摩梭语称“谢过”,即转母湖,祭母湖神之意。如同转山一样,每到农历初一、五、十五或二十五日,村内的姑娘小伙子和老少相约而行,结伴转海。他们各个身着鲜艳的衣服,带着干粮,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坐船绕湖,如今有不少男女骑自行车转海,湖周山间每隔一两里,都有固定的转海烧香祭祀点,每到一处人们都要停下来烧香磕头。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更是热闹非凡,这一带的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转山、转海,祭祀山神和母湖神的仪式。届时,永宁坝的摩梭人身着盛装,带上丰盛的食物,到格姆山朝拜女神,热闹异常。喇嘛们也前来进行佛事活动,祈神佛帮助女神保佑此地区人畜平安,庄稼丰收。由此可以看出,宗教与民俗融为一体,喇嘛教与女神崇拜并行,乃至融为一体。这也是一个文化调试的典型例证。
摩梭人对这些神山、圣湖的崇拜观,很明显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观或原始宗教,折射出生态文化的光芒。
摩梭人对生活用水的珍爱与保护
摩梭人世世代代在美丽的泸沽湖畔生产、生活,他们吃泸沽湖的水,并在其中沐浴和打鱼,把它视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母亲湖—泸沽湖极为崇敬和爱护。摩梭人打心眼里不愿让自己的母亲湖遭受污染和破坏。不得把污物倒入湖中,不得随意捕杀湖中的水鸟,泸沽湖中的鱼一年也只准捕捞一季。摩梭村寨中的水井,也是他们神圣的地方,在他们的观念中,村寨的水井是由水井神管护、不得亵渎,否则会得怪病。平时要注意疏通水沟,情节水井。每当节日来临,要将水井淘干、清除青苔杂草、修补井台,对神灵进行祭祀。村寨中的水沟,也有水沟神,不得把污物随意倒入水沟之中。
改革开放初期,盐源县政府原本打算将落水村的一片地卖给外来开发者建旅游度假区,县、乡两级政府均已通过,但落水村老百姓深知由他人开发,必将对泸沽湖造成污染,极力反对这个举措,取得了成功;20世纪89年代后期,泸沽湖旅游管理委员会买了两艘游艇,接待旅客,运行了近1年,湖面出现了油污。故此老百姓联合起来将这两艘游艇封停。现在游船仍沿用他们早已有的原始交通工具—猪槽船。由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摩梭人对他们母亲湖的关爱和保护。
经济发展打破了人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平衡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泸沽湖的旅游开发,给泸沽湖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和旅游发展的同时,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现代化的物品如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小的如洗衣粉、电池等,纷纷进入泸沽湖地区,摩梭人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剧烈增加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前,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例如,因找不到足够粗的木材,最具摩梭文化特色的独木舟已无木可凿;因没有足够的木材,建筑传统的木楞房已变成奢望。近年来的监测和研究表明,尽管泸沽湖水体总体上仍为I类水质,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旅游业的发展,相应的环保措施滞后等原因,距离岸边教近的湖水,有机污染加重,个别指标已表明湖泊有富营养化的趋势。由于泸沽湖周无工业污染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湖滨带的破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湖区流动人口及其污染负荷将呈日趋加重的态势。
泸沽湖渔业及鱼类区系的改变
泸沽湖盛产鱼,沿湖摩梭人以捕鱼捞虾为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前沿湖认为13个捕鱼段,土司派有鱼官收税。所捕之鱼除了自食外,还在当地出售,或烤成鱼干或制成酸鱼到外地出售或兑换粮食。据有关数据显示,泸沽湖鱼类年产量在1966年时最高达500吨(李英南等,2000)。泸沽湖记录有鱼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泸沽湖盛产高原冷水湖特有的裂腹鱼,即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及小口裂腹鱼。
据前后多次的泸沽湖鱼类区系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泸沽湖湖泊生态环境的变迁,鱼类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裂腹鱼为主的土著鱼类区系,被以鲫鱼、银鱼为主的引进鱼种区系所取代。泸沽湖特有珍贵的鱼种—裂腹鱼几乎绝种。根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初,裂腹鱼渔获量近300吨,随后逐年下降,90年代初仅有2吨。1991年以来,渔业部门统计资料未见记录,走访渔民,叙述湖中能捕到,但数量极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和20世纪80年代的掠夺式的滥捕滥钓,使裂腹鱼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其二,盲目引进外来鱼类,造成生态入侵。其三,泸沽湖出口处修建的海门桥水电站,阻断了鱼类的回游通道,使湖泊鱼类的繁殖受到影响。(夏天鱼产卵于湖西侧的云南境内,冬天游到四川境内并在盖祖河下游过冬,由于电闸门经常关闭,到盖组河的鱼就回不到泸沽湖来了,这也是裂腹鱼数量减少,鱼类区系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盲目和过度开发带来难以估量的环境损失
利益的驱动、认识的滞后正在给泸沽湖环保带来新的问题,这方面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银鱼的养殖和捕捞。银鱼营养价值高,市场收购价诱人,是当地人很好的一个收入来源,但银鱼的排泄物污染水质,且银鱼以其他鱼的鱼仔为食,很容易导致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当地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例如,宁蒗县政府2001年6月15日发出《关于禁止在泸沽湖养殖银鱼的通知》,严格控制银鱼对泸沽湖水体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破坏,保护泸沽湖极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近年对泸沽湖的考察中发现这一禁令未得到好的实施,泸沽湖里银鱼照旧。
所有这些事实,都是发人深省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泸沽湖地区的旅游开发、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不至于使生态环境恶化和民族文化断裂、消失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25-03-30
2024-09-04
携手鹿得医疗,关爱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 翠玉乡医疗器械捐赠活动
2024-04-02
2022-08-29
回头看看与公益伙伴们共同走过的一年,感到欣慰鼓舞,对2022信心满满!
2022-01-28
信望爱善助-泸沽湖公益中心2021大学首年奖助学(三)期名单
2021-10-16
“千漱•千爱--云南山区儿童口腔健康关爱计划2020”于宁蒗落地啦!
2020-12-22
零学费、保就业的公益扶贫教育项目-“彩虹桥人才计划”在宁蒗招生啦!
2020-03-30
助力乡村振兴,期待您的参与!- 云南省永宁镇黑瓦落村乡村振兴项目
2019-05-30
泸沽湖公益中心“爱心暖冬-新营盘计划” 新年暖心关怀贫困山区留守老人
2019-01-04
2018-10-31
2018-10-02
2018-09-08
2018-08-28
2018-05-15
善爱守望、团结互助 - 祝愿罗文东家尽快重建家园,新生活越来越好!
2018-04-07
火灾又起,用电安全务必高度重视!助罗文东家度过难关,期待您的爱心支援!
2018-03-27
2018-03-23
2017-12-30
2017-12-30
2017-12-02
向日葵乡村卫生室二期完成,感谢大家的支持!三期项目现正接受报名中
2017-08-22
2017-07-09
2017-04-15
2017-04-10
2017-03-15
大火无情人有情,爱心援助洼布家 - 新希望、新动力,一切都会好的!
2017-01-31
2017-01-17
2016-12-26
2016-12-14
2016-11-08
2016-10-30
2016-10-11
2016-10-11
2016-08-30
泸沽湖公益中心携手丹姿慈善基金健康关爱山区儿童,安全饮水工程成功验收
2016-08-10
2016-08-02
2016-06-27
“新1001夜项目”-- 1001个故事,1001夜温暖陪伴
2016-06-08
2016-05-26